刘兆彦表舅在事业上很成功,在孩子教育上也有办法。当年,他的儿子保送到北京大学上学,上学后跟他讲,有苦恼,班里有几个人比他强。
这让从小都当第一的表弟,心里很不适应。刘兆彦表舅是这么说的:
你们全班150个人,将来肯定有一批人会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化学家,你只需要保证自己在这一批人里面,就行;而不需要保证自己是这一批人里面唯一的科学家/化学家。
应该说,刘兆彦表舅的这种表述方式,是很现代派的,像他同龄的那些中国父母们,估计极少有人能够产生出这种表达方式,很多中国父母,在孩子上大学后,乃至上高中之后,就丧失了对孩子的指导能力。
春节吃了几次饭,感觉这顿吃得是最愉快的,不俗。有些饭吃得太俗,饭桌上有些成年人的表现,很清楚地表明,他们会在孩子上大学后,乃至上高中之后,即丧失对孩子的指导能力。
这个还是需要的,所谓的天生地长还是不行的,有感而发,是为志。
这本来应该是大学里面导师制的一个重要功能,不过因为导师制在中国没有听说一家真正做到位的,所以很多同学们只能自己“导”了。
我后来又想了想,为什么表舅这句话,还有他席间的豪气(因为我不懂他的化工领域,所以不敢转述),让我回到家后很有触动呢,因为最近我也有类似的想法。我是二十年前在大学里开始正规的数学学习的,二十年过后,我们这一代人很明显没有一个拿到数学界的Fields奖,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出国在外的。
但是,我有相当强的理由相信,下一代人,在下一个二十年里,很可能会产生第一个中国本科生出身的Fields奖获得者,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人聪明,中华民族伟大。文革之后,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应该是足够产生出Fields奖获得者的,概率是相当大的。
所以,我想对我的学生们说,语言格式其实是非常类似兆彦表舅的,不是因为今天我听到他这样说才想到的,而是本来就有,两家异曲而同工:
数学系的同学们,你们这一代中,将来一定(99%)会产生出Fields奖获得者,你只需要保证住的,是,你在这第一团队之中,成为Fields奖获得者的平等的学术朋友,这是你现在的努力所可能做到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我的猜测仅仅是针对中国出身的本科生,而未敢针对中国出身本土培养的博士生,后者的难度会大很多,如果做到,那是大大地超出本文的预估了,属于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532059.html
上一篇:
师资核定一法:一个改变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切入点(2012)下一篇: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体育充气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