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2015级本科生讨论班(第二年)

已有 3937 次阅读 2016-10-17 01:56 |个人分类:大学数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15级本科生讨论班(第二年)


王永晖


今天周日晚上,2015级的学生们,终于“主动”地开始了他们自己的讨论班,于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五周。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2011级的同学们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就主动起来,催着我弄的,那是真正的主动。


2015级的主动需要加引号,他们这一级的同学们个性相对要内向的多,我还是给一些同学不少鼓励和提示,才最终由一个同学发起的这个讨论班,我答应他们前面几次去帮帮忙,看来一时缺了我还是不行。


2011级,本科三年里主要弄的是研讲班,即,数学不像文科,主要还是一个同学在台上讲,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如果有问题就问,没有直接相关的问题,就不要离题万里的讨论。


2015级,大一做的还是答疑研讲,每周我做三个课时,四位助教们共6个课时,当然同学们可来可不来。不过,这一级的同学,很不积极,以前的答疑研讲,做过两届,同学们都是抢着上台,是需要事先在黑板上写排名的,现在往往是门可罗雀,需要我和助教们鼓励再鼓励,点名再点名地强推。


据说,这一届本科生,是中小学新课标教改的第一批学生,教改就弄成这样,跟中学老师交流,他们告诉我,以后的还可以更差。当然,原因可能也不一定是这个,搞得我很难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勉强为之,慢慢改变。


无限的期望与耐心的等待! 或者改成,足够的期望和无限的耐心,更实际也更难一些。


2015级到了大二,答疑研讲还是照旧,我一周两课时,两位助教共6课时。这个新增加的周日晚上的活动,根据这个班学生们的进步情况,改成讨论班模式,即,四块黑板分为左右两份,分别由两个同学出题,出题人必须对该题做过,且分析的很透彻了,用我们的忆筛学习法于笔记上写出了足够清楚的提示点和提示句。


然后,让同学们做!


这样的好处是,左侧黑板的出题人,可以做右侧的题,即,右侧的题要被右方选材出成左方没做过或不能立刻做出来的,反之同理,这样,就好比打擂台一样。


允许提问,允许互相讨论,所以,这次就不是研讲班,而是讨论班了。


忆筛提示点的好处是,不让出题人立刻讲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先做,同学们做了一阵之后,如果做不出来的话,出题人可以给一些提示,由浅入深。


11级同学们是自己弄“忆筛”,实际上没有真正弄成我所期望的格式,15级同学相对更差些,所以,我的要求也就更严一些,不仅他们自己弄,而且弄好了之后,要互相给对方喂招。


其实,选题的过程,分析提示点的过程,都是提高数学修养的途径。我们的同学,普遍做题能力不足,但是大一阶段,我没有强求他们去直接锻炼做题能力,那是中学阶段要练的,也是“真正”的奥数训练的价值所在。


大学阶段,要练的是读书能力,一本书能拿下来自己看懂,在数学上,很多人终生可能没达到。


研究生阶段,要练的是研究能力,能把文章读懂,什么叫“懂”,至少达到研究的第一层境界,找出某个破绽而改进之。估计更是很少人能达到,用这个标准来看,现在的硕士选拔简直离题万里。


大一阶段,我们不能让学生重新回到中学锻炼解题能力,过了这个村就不要再想那个店了,我让学生们锻炼的是

“忆筛×笔记”,

证明也许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但是,知道答案之后,过几天忘了,如果学生聪明,可能要一两个星期才会忘,我们的学生稍微笨点,可能会过一两天就忘了,忘了之后,再重新把它想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把提示点积累在笔记上,不断地再忘再修改提示点,这种过程叫做“忆筛”,筛出自己真正的“未知”。


然后的战略是,再杀个回马枪,有一定的忆筛训练之后,再在大二或大三阶段训练解题能力,但毕竟这个对于同学们来说太难,很多同学,估计从小没有真正学过数学,基本上都是背答案,这一届同学中很多看来家境不错,估计不少人是上过各大培训机构的奥数班的,但却缺少数学上真正的训练,把自己给拧歪了,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该自己做题的时候,看书看答案,该看书的时候,抄作业应付差事图短期的省事,很容易弄成瞎耽误工夫,浪费掉四年,实际上是只有三年的大学时间。


班上最好的一位同学,解题能力非常强,比2011级的那几个同学都强,他曾经获过华罗庚赛的北京地区金杯,而且是小学生阶段自学弄出来的,按理说应该非常聪明。


但是,他在大一的进步速度,远远低于2011级的那几位同学。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宿舍太差,别的同学都打游戏,搞得他晚上无法安眠,学校又不给他解决宿舍调换问题,虽然号称燕都学院的学生,享有特权,但真正的关键之处却不给弄。


二、他个人的问题,虽然他的数学技巧性很强,确实很强,不是装出来的那种,我测试过了。可是,他为什么进步不大呢,为什么技巧性强,却读书速度,学习速度,并不比其他同学强多少呢?为什么对书本的理解能力,并不见得比班上其他同学强多少呢,可能这就是数学上的见识和品位。


慢慢磨吧。


有些同学埋怨我,为什么老批评这位班上最优秀的学生。我自己琢磨,我大概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教学方式,我的武术老师,魏巍当年跟随韩其昌老先生学拳的时候,月坛公园里面的学生有30来个,魏巍当然是其中练的最好的,各方面都很突出,真是天才(在我眼里)。


可是,魏巍老师跟我讲,当时他心里特别不服气,因为韩老先生老是批评他,从来没有说过他的好,而其他的学生,哪怕是练的比他差远了,韩老先生也翘个大拇指说很好。


魏巍老师年轻时想不明白,现在他跟我说,他现在是明白了。我自己的理解是,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训练法。因为,一、魏巍当年是学的最好的,也是对武术最痴迷的,韩老先生再怎么批评他,魏老师都不可能走,不会离开,因为愈是批评,愈是知道韩老先生有真货,有真诚。更何况,他们平常有非常亲密的关系,韩老先生在外地的弟子们给老先生汇款,文革期间,韩老先生没有经济来源,当时都是魏老师去邮局取的。


二、其他的学生们,就不尽然了,不能批评,万一批评了,下次不来了。所以,对于普通的学生,反而不能批评,这跟现代教育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像我们这种科班教师,还是更容易诲人不倦,非要把不够标准的学生,纠正过来,传统老师,没有这个劲,遇人方授。

  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路前送至人。什么叫做至人,至恐怕就是足够的意思吧,五势梅花桩门派所重视的“正、顺、圆、满、够”,前面四字是标准,可以言传,最后面这个字,恐怕得靠意会。


三、其他的学生们,看见老师批评最优秀的学生,心里恐怕还是有点“舒服”的感觉的,老师总要批评点学生吧,否则班级不太好进步,这里所谓的批评,不是训斥,魏巍老师教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四年,每周一次,这四年里,从没有跟孩子红过脸,没有训斥过,恐怕就是韩老先生的教风所遗,内家拳的法脉所在。

  这里所说的批评,是指出其不足,老是说其没有达到足够的标准。

 如果老师老是夸赞最优秀的学生,恐怕学生们更容易觉得老师偏心眼,人的心理,恐怕还是有点那个劲的,看见老师批评最优秀的学生,普通的学生心理可能更容易找到平衡,也就会在韩老先生那里呆的更久一些。

 当然,这也只是暂时的,真正的传道,可能还是曲高而和寡。


15级这位最优秀的同学,可能心理素质还没有那么强,所以,我也没敢真正像韩老先生那样,有时候也会夸夸。很遗憾的是,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参加李克正老师组织的14级本科生(研究生)联合讨论班。


其他同学,也都带有各自的问题。总的来说,来到首师大的同学,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聪明的不用功,不专心;

用功的不聪明,不敏感。


如果是那种,既不聪明又不用功的同学,就不属于我考虑的对象了,我毕竟不是佛爷,没有造化人心的本领,更何况,真正的佛,那些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佛教大师们,也绝对不是佛法无边,而一定是能力有限的,要不然怎么说,佛渡有缘人。


对于聪明的同学,但不用功的,我还是得费点心,告诉他们我的直觉,觉得他们应该潜力挺大,唯一需要的是证明自己,同学们笑我太罗嗦,我自嘲自己像唐僧。


对于已经用功的同学,但我觉得进展比较缓慢,还不足够达到他们心中理想的,他们会私下里偷偷跟我说,毕竟教了一年慢慢变熟了。我跟他们指出,怎样达致聪明,忆筛学习方法是其一,身体锻炼(身心修炼)是其二,这学期开展的讨论班,也是如此,着重于做高代考研题,而不是像11级那样通过研讲来扩展知识面。这样对他们的效果更实际一些,因材施教。对于老师来讲,光有苦劳,没有功效,意义不大。


锻炼解题能力,从更高阶的理解,就是中国人所常讲的悟性,一定要找一个机会,让自己的悟性打开。往届的2011级同学,虽然进展不错,但是在大三阶段,也可能是我当时经验欠缺,组织的还不够好,他们实际上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没有很好地杀一个回马枪,让自己的解题能力发生特别大的质变。


我本来是期望他们中,将来能出一两个院士的,毕竟中国的院士,就是国外著名数学系的教授水平,还是有可能达到的,Fields奖,肯定是过于高远的目标,对于首师大同学们来讲,至于其他学校,不了解不发言。


我曾经跟北大数学系的一位年青老师聊天,他最近也是教授了。他说,我组织的2011级本科生讨论班,其实是不成功的,因为,学生们离开了我,自己就不主动做讨论班了,大四那年就做鸟兽散了,自己搞不起来。


我当时真是哑口无言,觉得这位年青老师,标准也太高了,或者说,也太有点不识人情世故了,气比较冲吧。


世事各有缘法,本是游戏,勿须认真,有缘则聚,无缘莫强求。不过,我本人还是继承了母亲的很多特点,嘴上虽硬,内心还是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的,北大年青教师的话语本身还是对的,现在教15级可以把这一点更放在心上些,如果能够做的到,还是不错的,但恐怕,目前阶段还是不能拿首师大的学生,跟北大的学生比。


更何况,两个学校的服务,完全无法相比,比一下首师大的食堂,跟北大(乃至清华)的食堂,多少年来的水平,就可以知道了。


我曾经想给2015级的本科生,从新生开始就做一门通识课,让他们更好地渡过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的槛,院里报到教务处,到了处长那一级,也就是个不同意,原因不高深,就是嫌麻烦而已,形式主义严重。


我还是有把刷子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若干年后,世人当笑话首师大的行政团队,有眼无珠。


人生都是在不完美中渡过的。作为老师的心法,这方面,我恐怕跟随本系李庆忠、李克正老师的后尘,本科生的研讲班(讨论班)做的还是相对多一些的。因为我对人生的认识是,人还是要积极一些,不能什么都不做,该做的,该说的,能做的,能说的,还是要做,要说,但是,跟同学们说过之后,自己要把话忘掉,忘掉了,才能把劲收回来,用在自己身上吧,毕竟,说过的很多话,自己也未能做到。


这恐怕是大学老师跟中小学老师的一个很大不同,中小学老师,可能是绝大多数吧,老是督促学生们进步,自己不进步,逼着同学们学习,自己不学习,是个很大的遗憾,一个过于封闭的环境的必然结果。目前国家总理在教育的职称问题上发力挺大,但是完全不在要害,就是缺少我这种比较深入的认识。


结果是,这些同学们到了大学,根本认识不到老师指导的重要性,无法接纳现代教育的导师制/传统教育的师父制的习惯,很难有学术上的突破与进步。


当然,也有我认识的非常优秀的中学老师,足以到首师大数学系教给师范生和研究生们很多东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009157.html

上一篇:中科院心理学家施建农承办的12年制学校招募初创师资--助议几条
下一篇:本科教学的结构:尤其是低年级阶段
收藏 IP: 202.204.2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