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的科技专家
——读史偶记(71)
温景嵩
(2013年12月6日写于南开园)
这一节我们将谈到清代的詹天佑,明安图,梅文鼎等六位科技专家。先看一下詹天佑,以下关于他的事迹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詹天佑
詹天佑-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英文译名:Jeme Tien Yow,1861年3月17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诚,号达潮,广东省南海县人,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人物简介詹天佑是中国清末、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原籍安徽徽州府婺源县(现属江西省),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同治十一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留学美国。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78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考取美国著名理工大学伍斯特理工之后有相继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道工程学。
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撰写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威”号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
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然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封建顽固派极力反对修造铁路,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被迫改学驾驶海船,耽误了七八年。
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才得以干他精通的铁路工程工作,成为中国第一名铁路工程师。开始负责修筑塘沽到天津的铁路,仅用70多天
就完成铺轨工程。后又参加修筑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需要在滦河修一座铁桥,面对英、日、德工程人员建造这座铁桥的相继失败,他毅然挺身承担造桥任务,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工程。
詹天佑这一生最大贡献,就是在于他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1905年,他担任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总工程师。这条路穿过八达岭,全长200多公里,工程是如此的艰巨。他亲自勘察,选定路线;在北京青龙桥东沟,采用人字形轨道,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办法,解决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又与工人一起,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隧道工程中渗水、塌方等困难,用两端凿进法开凿居庸关。京张铁路于1909年竣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总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典礼后受聘川汉、粤汉铁路会办或总理兼总工程师。辛亥革命后,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督办等,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从武昌至长沙,总长365千米的铁路。
晚年编写出版《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以及《华英工程词汇》这部我国最早的土木工程辞典。1919年逝世。
中华工程师学会为该会第一任会长詹天佑在青龙桥车站建了一座铜像,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他还被称为“中国铁路第一人”。
(以上关于詹天佑的文字引自(360百科)网站)
我们要谈到的第二位是明安图,以下关于他的文字,引自《360百科》网站。
明安图
明安图,字静庵。是历史上少有的多学科科学明家之一。他学识渊博,研究领域广,不仅在数学研究中有重大突破,而且在天文历法、地图测绘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安图生活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具体生年不详,大约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前后逝世。是清代著名的科学家:他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和测绘学家。
简介明安图少年时为官学生﹐后被选派至钦天监﹐专门学习天文﹑历法和数学。当时康熙帝正热衷于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因此﹐他也常有机会入宫听讲。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至避暑山庄﹐有一批著名科学家随行﹐他是随行人员中惟一列名的官学生。康熙帝曾亲自就天文数学问题进行提问﹐并解答他所提出的问题。结业后﹐毕生在钦天监作﹐曾任钦天监时宪科五官正近四十年﹐主要负责推算日月五星运行﹐编订时宪书(即民用历书)﹐以及主持时宪书满蒙文本的翻译等。乾隆二十四年(1759)﹐升任钦天监监正。在天文学方面﹐他参加了三部重要天文学著作的编着。第一部为《历象考成》﹐他担任考测工作。该书分上下两编﹐共42卷﹐主要成就是在实测方面﹐如根据实测改进了第谷体系的黄赤交角数据等。第二部为《历象考成后编》﹐共10卷。其理论﹑算法和所用数据都比《历象考成》有很大进步。他任该书副总裁和汇编﹐是该书的主要作者之一。第三部为《仪象考成》﹐共32卷他担任推算工作。该书介绍了新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的性能和用法。它所载录的星表﹐是在实测和推算的基础上编成的﹐记录了3083颗恒星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贡献康熙四十九年(1710),被选入钦天监学习天文、历象和数学。康熙五十一年(1712),因才华出众,成为得宠的官学生,并从康熙在皇宫听西方传教士讲授测量、天文、数学。初任钦天监时宪科五官正。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升任钦天监监正,执掌钦天监工作。通过长期科学实践,成为我国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测绘学家,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十四年(1759),两次参加对新疆西北地区的地理测量工作,获得大量科学资料,为绘制《乾隆内府舆图》和《皇舆西域图志》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天文学工作中也成绩卓著,对天文、历法、气象进行实地观测,进行科学研究。在钦天监任时宪科五官正时,每年将汉文本的《时宪书》译成蒙文,呈清廷颁行,供蒙古使用。雍正八年(1730),修订编出《日躔月离表》,从乾隆二年至七年(1737——1742),参加编成《历象考成后编》十卷,反映了中西天文历象科学的新成果,成为清代编制历法的依据,从乾隆九年至十七年(1744一一1752),参加《仪象考成》一书的推算工作。亦是杰出的数学家。以中国传统的数学,结合西方数学的成果,论证了三角函数幂级数展开式和圆周率的无穷级数表示式等九个公式,成功地解析了九个求圆周率的公式,写成《割圆密率捷法》一书。在清代数学界被誉为“明氏新法”,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青年时期曾经在钦天监以官学生的名义参加过著名天文算法巨著《律历渊源》的编纂工作。这部书共有一百卷,包括历法、数学和音律三大部分,花了近十年时间,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完成。明安图在研究工作中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思路清晰,方法严谨,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是罕见的。他一共提出了九个基本方程,列出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表达式,并且计算出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为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解析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明安图在数学研究上的这一丰硕成果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清朝学者称为“明氏新法”、“弧矢不祧之祖”。他在数学上的贡献对中国近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安图在钦天监工作期间,除参加编纂《律历渊源》之外,还参加过《历象考成后编》、《仪象考成》和《日躔月离表》等天文历书的编修工作,在天文学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明安图在数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对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清初﹐法国传教士杜德美曾向中国学者介绍了三个无穷级数公式﹐但没有给出证明。这三个公式为的无穷级数公式﹐正弦和正矢的幂级数展开式。
圆径求周
弧背求正弦
弧背求正矢
梅成曾将其收录于《赤水遗珍》。明安图花费三十余年心血﹐刻苦钻研这些公式的证明方法。他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知识与当时传入的西方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创用割圆连比例法和级数回求法﹐不仅圆满地证明了这三个公式﹐而且得出了有关弦﹑弧﹑矢和半径相互关系的另外六个公式。
弧背求通弦
弧背求矢
通弦求弧背
正弦求弧背
正矢求弧背
矢求弧背
所谓割圆连比例法就是把弧等分﹐利用连比例的方法﹐推算弧与弦的关系(见弧弦关系示意图)。他曾自述:“以上九法﹐皆至精至密﹐任有圆线求直线﹐有直线求圆线﹐虽推至无穷﹐靡不合也。”
明安图的数学成就总结在<割圆密率捷法>一书中。该书共四卷﹐卷一“步法”﹐罗列了所得到的各无穷级数公式﹐卷二“用法”﹐系各公式在数学和天文学问题上的应用﹐卷三﹑四为“法解”上﹑下﹐阐述了各公式的证明方法。这部著作在他生前只完成一部分﹐后由其学生陈际新﹑张肱﹑其子明新续成(1774)。他的成就和所创立的方法﹐对于清代幂级数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明安图在测绘地图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乾隆二十一年(1756)和二十四年(1759)﹐他两次亲往新疆测绘地图﹐完成了准噶尔地区和天山南部地区的测量与绘图任务。著名的《乾隆内府舆图》就是在《康熙皇舆全图》和这两次实地测量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
(以上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以下要谈的第三位科学家是梅文鼎。有关他的情况介绍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梅文鼎
梅文鼎是中国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他专心致力于天文数学的研究,曾在臬台金长真幕下当教席。他的著述较多。他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有天文数学著作七十余种,其中数学著作二十余种。《梅氏丛书辑要》六十卷,其中数学著作十三种共四十卷,《弧三角举要》五卷,《勾股举隅》一卷等。康熙皇帝曾三次召见他﹐向他请教天文数学。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誉他为“国朝算学第一”。 人物简介梅文鼎是中国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生于明崇祯六年,卒于清康熙六十年。少年时从私塾老师罗王宾学习天文知识,27岁跟随倪正学习大统历。
1675年以后专心致力于天文数学的研究。1679年曾在臬台金长真幕下当教席。1689年到北京教书,五年后回家继续研究天文数学,直至去世。据他自撰的《勿庵历算书目》(1702),着有天文数学著作七十余种,其中数学著作二十余种。
人物生平梅文鼎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 年)农历二月初七日(公历3 月16 日),其父梅士昌,通《春秋》、《易经》;母胡氏,为梅士昌侧室。仲弟文鼐,季弟文鼏,皆通数学、天文学,有著述。
梅文鼎自幼聪颖,儿时随父并塾师罗王宾仰观天象,遂能了解运旋大意;9 岁熟五经,通史事,有“神童”之誉;14 岁入县学,15 岁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以后屡应乡试不第。27 岁从同里倪观湖学习历书《交食通轨》,发现书中立法之故,并为其订讹补缺,撰《历学骈技》2 卷,后增至4 卷。倪师“叹服”,认“智过于师”。从此,梅文鼎坚定了研究历算之学的志向。
元代中叶以前,中国数学、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经元末明初以来300 余年的荒废,到了清初,出现了经典散佚、算法失传、历法失修的严重局面,中国传统的历算学几乎成了绝学。而在此期间,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利玛窦为首的一批传教士于明末进入中国,带来了《几何原本》和西洋历法等科学知识,受到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的欢迎;但同时也遭到了以杨光先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抵制和反对。到了清初,新旧历法之争更趋激烈,演成了长达10 年之久的“历讼”。
梅文鼎深谙这场历法争议是“去数谭(谈)理,聚讼徒纷;举一废多,抑扬失实”。因此,他首先广泛搜寻古今中外历算书籍,下工夫研读,力求贯通,遇所疑处,废寝忘食,必通贯才已”。
中国传统历法,以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最为精密,明代沿用更名《大统历》。梅文鼎的研究即从大统历、授时历开始,上溯到历代70 余家历法,一一求其根本与源流;同时参阅考究西洋各家历法,比较中西名实异同,求得中西历法的会通。因著《古今历法通考》58 卷,后屡有增补衍成70 余卷。又著其他历算书50 多种,其中《历学疑问》3 卷、《历学疑问补》2 卷、《交食管见》1 卷、《交蚀蒙求》3 卷、《平立定三差解》1 卷等15 种,被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收录。
历法的制定和修改离不开测算;历理更需要用数学原理来阐明。梅文鼎为研究天文历法的需要,对数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的第一部数学著作是《方程论》,撰成于康熙十一年(1672 年)。当时正是杨光先“历讼”失败客死他乡(1669 年)后不久,西洋教士趾高气扬,蔑视中国传统文化。梅文鼎抓住“方程”这一“非西法所有”的中国传统数学精华首先发论,来显示中华数学的骄傲,是颇有爱国情怀的。他在书成后给数学家、桐城人方中通的书信中透露了这一思想。他说:“愚病西儒(指传教士)排古算数,著《方程论》,谓虽利氏(指利玛窦)无以难。”
但他对于西算却能采取正确的态度,主张“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他在发掘整理中国古算的同时,潜心研读《几何原本》等西算书籍,力求会通中西算法。他把所著26 种数学书统名之曰《中西算学通》,以此来实践他的主张。其中《筹算》(指西欧纳贝尔筹算)7 卷、《笔算》5 卷、《度算释例》2 卷、《平三角法举要》5 卷、《弧三角举要》5卷、《环中黍尺》5 卷、《堑堵测量》2 卷、《方圆幂积》2 卷、《几何补编》5 卷,连同《方程论》6 卷等14 种,都被《四库全书》辑录。
梅文鼎一生以读书、著书为事,以教书为业,把学习研究和传道授业结合为一体。他交游广泛,足迹南至闽,北至京津、河北,中历齐、楚、吴、越,一面设馆授徒,一面寻师访友,与清初历算诸家及域外友人都有交流与交往。他向别人请教,虚怀若谷;为人答疑解难,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的著作,深入浅出,“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使读者不待详求,而义可晓然”,足可导学者先路。
康熙八年至十六年间,梅文鼎与方中通在金陵(南京)四度相晤,交谊深厚,每次都讨论辩难中西数学问题;其后又有多次书信来往。梅文鼎为方中通所撰算书《数度衍》作序;方则为梅著<中西算学通>作序。参与《方程论》讨论,并为之撰序的学者还有潘来、孔兴泰和袁士龙等。
康熙十二年梅文鼎应施润章之请,撰《宁国府志分野稿》、《宣城县志分野稿》各1 卷,后又应皖江陈默江太史函请,撰《江南通志分野拟稿》1 卷。
康熙二十八年,奉明史馆诸公之召,梅文鼎到达北京,广交学者名流,如昆山徐乾学、大兴刘继庄、武进杨道声、鄞县万斯同、太原阎若璩,以及安溪李光地等。梅文鼎关于历算的宏论,“史局服其精核”,一时名声大振,“于是辇下诸公,皆欲见先生,或弟子从学,而书说也稍稍流传禁中”。梅文鼎在北京、天津前后有5 年时间(1693 年南还),曾撰《明史历志拟稿》3 卷。然而由于台官的“畏忌”,他又素性恬淡,始终没有进入“史局”,只是在李光地家和天津等处,设馆授徒和研究学问而已。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南巡至德州,抚臣李光地进所刻梅文鼎<历学疑问>3 卷,康熙十分赏识,带回宫细阅。次年春,康熙将御笔批阅过的本子发还李光地,说:“无疵谬,只算法未备。”是年梅文鼎再次应李光地之请,携弟弟尔素,儿子以燕、孙子瑴成至保定下榻李光地官署中,一方面教授李氏子弟和青年学者,一方面校订所著《弧三角举要》等书,准备付刻。
康熙四十四年农历闰四月,康熙帝于南巡途中,在德州运河舟中3 次召见梅文鼎,“从容垂问,至于移时”,临行时亲赐“积学参微”四字给以褒奖。越明年,又征召其孙梅珏成入内廷蒙养斋学习历算。
梅文鼎70 岁时撰《勿庵历算书目》1 卷,介绍他所著书的内容梗概和写作缘起。晚年他还在家乡孜孜不倦地整理校订平生所著各书,以备刊印。
康熙六十年,梅文鼎卒于家乡宣城,时年89 岁。康熙帝特命江宁织造曹为之治丧事,营墓地;墓在柏枧山口外的达村(俗称荷花塘)。
(以上关于梅文鼎事迹的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本文要介绍的清朝第四位科学家是齐彦槐。有关他的事迹则引自《逸名网名人大全》网站。
齐彦槐
齐彦槐(1774年-1841年),字荫山,号梅麓,婺源冲田人。年少时聪敏,下笔立就。汪由敦见而奇之,谓“皖省论才,当让此生独步”。嘉庆十三年考举人获第二名,隔年中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改令授江苏常州府金匮县知县,勤政爱民,民称“齐青天”。有《衙斋书壁诗》十九首,载其治绩。道光七年(1827年)署苏州府督粮1同知。从优议叙候选知府。彦槐任职苏州知府期间向江苏巡抚陶澍提出开辟发展海运的建议。巡抚以“海运既久,不必更张”为由否定此议。
齐彦槐精于科学、天文、地理、交通,道光十年(1830年),制作“自动浑仪”、“中星仪”,中星仪是一个高33.4厘米的圆型天球,球面阴刻星象、节候,内有齿轮等机构,将天球内部的发条旋紧,球体即可缓缓旋转,时人称中星仪:“开千古以来未有之能事,诚精微之极至矣。”。中星仪至今仍存安徽省博物馆。道光十六年(1836年),返故里婺源主持撰修《翀麓齐氏族谱》,曾于冲田红庙之东建造了一座双面日晷。又能诗,尤其擅长骈体律赋,林则徐曰:“近数十年海内诗家,惟齐某必传。”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病故于宜兴。著有《梅麓诗文集》二十六卷,《海运南漕丛议》一卷、《北极星纬度分表》四卷,及《天球浅说》、《中星仪说》各一卷、《书画录》、《松雪斋墨刻》等。魏源等人所编《清经世文编》卷四十八《户政二十三·漕运下》,曾收录齐彦槐《海运南漕议》一文。次子齐学裘。
(以上文字引自《逸名网名人大全》网站)
下面要介绍的第五位科学家是医学家赵学敏。有关他的事迹引自《360百科》网站。
赵学敏
赵学敏(约1719年~1805年),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人。清代著名医学家。
简介
赵学敏 (约1719-1805),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间(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学敏与弟学楷,皆承父命读儒学医。学敏博览群书,凡家藏星历、医术、药学之书,无不潜心研究,每有所得,即汇钞成帙,积稿数千卷。家有“养素园”,为试验种药之地,以察形性:有“利济堂”,是诊病疗疾之所,兄弟寝食其间,治疗多效。族人赵柏云为走方医,出所用有效方授之,学敏又合平生所录奇方,著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1759撰)各四卷,其一千众条方或法。乾隆三十(1765年),又成《本草纲目拾遗》,补阙拾遗,为一代名著。赵氏另有著作多种,惜乎仅成以上二书。
生平赵学敏,清代著名医学家。其父晚年得二子,长子即赵学敏,次子赵学楷。出于济世利人的目的,赵父让学敏习儒,学楷学医。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的父亲在养素园中收藏了许多医书,又专门开辟一块土地作为栽药圃,让弟兄俩人终年吃住在园中,接受儒学和医学教育。赵学敏虽被指定为学儒,但他的兴趣却集中在医药方面。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历法、术数、方技、医药、卜算之类的书籍多有涉猎。闲暇时,他与弟弟就以默写针灸铜人图作为游戏。长期的过度用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赵学敏患了眼疾。但他眼疾刚愈,就凭借自身的体会,写下了一本眼科专著《囊露集》。赵学敏对此书甚为得意,认为可以超过前人所有的眼科书。只可惜这本书最后并没有流传下来。?
著作数十年的积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赵学敏在很多方面有所建树。乾隆三十五年,赵学敏初步完成了他个人的一套丛书,取名为《利济十二种》。这套书共一百卷,含十二种医药书,包括药书、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丛书子目的名称是:《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遗憾的是这十二种医书只有《串雅》和《本草纲目抬遗》两部流传下来。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两部书的简要内容:
《串雅》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揭开了走方医的千古之秘。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取虫等治病手段,又介绍了有关药物伪品、法制、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披露,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本草纲目拾遗》这是一部为了弥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本草学的集大成之作,记载药物达1892种,其中374种属李时珍新增补。自《本草纲目》成书以后到赵学敏又历二百余年。这二百年间民间的医药知识得到了很大发展,很有必要进行搜集整理。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不仅纠正李时珍书中的几十条错误,而且大量增加了新的药物。《本草纲目拾遗》中不见于《本草纲目》的药物达716种之多。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料绝大多数来自于民间经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本草纲目拾遗》为我国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该书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以上文字引自《360百科》网站)
下面本文要介绍的第六位,也就是最后一位科学家,是光学家郑复光。有关他的事迹则引自《360百科》网站。
郑复光
郑复光(1780—约1862):清代著名科学家。字元甫、瀚香,安徽歙县人。精通数学、物理与机械制造。1846年写成《镜镜冷痴》5卷,集当时中西光学知识大成。在完成此书的基础上,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台测天望远镜。另著有《郑元甫札记》(手抄本)、《郑瀚香遗稿》(手抄本)。《安徽通志稿》有传。人物简介郑复光(1780-约1862)清代著名科学家。字元甫,又字瀚香。歙县人。
郑复光少年时代爱好就很广泛,郑复光博览群书,研讨学习中国和西方传来的各种科学原理,探索自然物理和机械制造的奥妙。
青年时期考取监生以后,对读书入仕渐渐显得淡漠了,为了扩大视野,取得实证资料,郑复光漫游了大江南北很多省份,收集物理研究的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试验活动。
1842年,郑复光将日常观察和闻听的各种自然异象,排比为200多条,用热学、光学等原理加以系统阐释,撰写了《费隐与知录》一书。
1846年,郑复光从早年在扬州所看灯影戏中得到启发,经过多年精心研究,写成了《镜镜冷痴》5卷,集当时中西光学知识大成。 在完成此书的基础上,郑复光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台测天望远镜,对神秘的天空进行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测。
晚年,郑复光对国外的蒸汽机动力理论又发生了较大兴趣,曾致力于战船的设计和模型制造工作,但是,由于社会原因,郑复光的这份努力滑有对时代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郑复光另著有《郑元甫礼记》(手抄本)、《郑瀚香遗稿》(手抄本)。《安徽通志稿》有郑复光传。
个人经历郑复光是中国清代科学家。字元甫,号浣香。安徽歙县人。监生出身。卒年不详。郑复光于数学、物理学都有一定的成就。郑复光善于融会贯通中西算术,常与当时数学名家李锐、汪莱、张敦仁等讨论天算问题。郑复光还善于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那些容易引起当时人们“惊骇以为灾祥奇怪”的自然现象,汇集了200多条,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纂成《费隐与知录》一书,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化学、物理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
郑复光在科学上的最出色的研究是在光学方面。郑复光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终于在道光十五年(183
5)前后归纳出一套具有独特形式的几何光学理论,著成《镜镜詅痴》一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版。 全书共5卷,约7万余字,扼要地分析了各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镜质和镜形,系统地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主要是凹、凸透镜和透镜组)之后的成像原理。具有丰富的光学知识。书中创造了一些光学概念和名词来解释光学仪器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其中有些概念名词是错误的。《镜镜詅痴》还对各种铜镜的制造、对铜质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对于冰透镜取火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它是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一部重要的光学专著,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以上关于光学家郑复光的文字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