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景嵩文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wen

博文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下a)

已有 5313 次阅读 2013-12-5 10:15 |个人分类:温景嵩文库|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清朝, 灭亡, 太平天国革命, 下a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下a)

——读史偶记(70a)

 

温景嵩

(2013年12月4—5日写于南开园)

 

 

在谈辛亥革命以前,先要谈一下这次革命的前奏: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半年的广州起义,和在那次起义中牺牲的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下我们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来说明这次辛亥革命的前奏广州起义,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4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遇害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市区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党人。七十二烈士尸骨由潘达微收葬,改原地红花岗为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又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于黄花岗之役,共八十六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简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市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的革命党人。七十二人中有六十八位属于洪门成员。广东,福建人居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留学生,商人,军人,教师,华侨,工人,农民,教士,记者等。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910年秋,孙中山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烈士名单

广东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炳辉,李晚,李文楷[1] ,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华侨:黄花岗诸位烈士,有近卅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其中,罗仲霍、周华、李雁南和陈文褒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李炳辉、郭继枚、余东雄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习惯只写上祖籍,分入广东、福建。

人员信息

孙中山:起义的策划、决定者,负责筹款购械。

黄兴:起义的策划、组织者,总指挥。

胡汉民:起义的策划、组织者。

赵声:起义的组织者、副总指挥。

朱执信: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负责运动新军、防营、民军。

姚雨平: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陈炯明,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胡毅生,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

邹鲁:筹划、参与起义。

徐维扬: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

刘梅卿: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督练公所。

潘达微:收葬起义烈士。

江孔殷:收葬起义烈士。

喻培伦: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

宋玉琳: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

李文甫:别号炽,广东东莞人,香港《中国日报》经理。

林尹民: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

陈文褒: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

李德山: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

陈与燊: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

罗仲霍:广东惠阳人,南洋教员。

庞雄:广东吴川人,军人。

陈可钧: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饶辅廷:广东嘉应人,教员。

陈更新: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

冯超骧: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

李雁南: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刘元栋: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

刘六符: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

李炳辉: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

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

李晚:广东云浮人,南洋华侨。

郭继枚: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

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黄鹤鸣: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杜凤书: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徐培添: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进炲: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广滔: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临端:广东花县人,工人。

徐礼明: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曾日全:广东花县人,工人。

江继复: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熠成: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日培: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容九: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满凌: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茂燎: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佩旒: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廉辉: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松根: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保生: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昭良: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应安:广东花县人。

韦统钤: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统淮: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树模: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荣初:广西平南人,教士。

林盛初:广西平南人。

秦炳:四川广安人。

周华: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陈春:广东南海人,安南华侨。

马侣:广东番禺人,安南华侨。

劳培: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

游寿: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石德宽: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

程良: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

林修明:广东蕉岭人,教员。

周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

罗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陈潮:广东海丰人,农民。

黄忠炳: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

王灿登: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卓秋元:福建连江人。

胡应升:福建连江人,工人。

魏金龙:福建连江人。

陈清畴: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陈发炎:福建连江人,农民。

罗乃琳:福建连江人。

林西惠:福建连江人,军人。

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背景资料

  

  黄花岗

辛亥革命的历次起义中,广州起义是最著名的一次,也是最壮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72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后来这里便成为了纪念三二九辛亥革命的黄花岗公园。

1911年4月27日,是农历辛亥年的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失败,伤亡极其惨重,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谘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其时,潘达微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东郊红花岗上。葬后潘达微还以《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牌》为题,将安葬烈士情况在报纸上作了报道。潘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二词雄浑优美,故在报道中将原“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此后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烈们终于可以告慰泉下。1912年,由当时的广东军政府拨10万元在原墓地修建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亲手栽种了青松。1918年烈土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款继续修建,使陵园初具规模。1919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又发起向海外募款扩建,从此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等建筑。此后又增建了黄花亭、西亭、正门等建筑。至1935年陵园已基本建成,开辟为黄花岗公园,至今。黄花岗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坐落在东山区先烈中路区庄附近。陵园坐北向南,占地1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正门宽32.5米,为一座三拱仿凯旋门式的建筑。门额上的花岗石刻有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 进大门后是长达230米的宽阔墓道,当中有泮池、石拱桥,尽头为七十二烈士陵墓。

陵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石砌围栏四周围有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一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立一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墓后是章炳麟撰写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身正面刻着与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东、西两侧各有螺旋式梯级抵达坊顶。坊顶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横列成崇山形的“献石堆”,象征72位烈士。顶端伫立着一位高擎火炬的石雕自由女神像。

纪功坊后耸立《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碑记》连州青石碑。该碑是1934年刻置,高3.02米,宽1.82米,是广州现存最大的连州青石碑刻。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细地叙述了广州“三二九”起义的历史和陵墓修建的经过,以及86位烈士的就义情形。陵园西角还有一拱形门,门额上嵌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10个大字。北门原是陵园的正门,后增建大门遂成为侧门。侧门后的墓道,东接正门墓道上的拱桥泮池。道旁林立着北江同志先锋队等悼念烈士而刻置的石碑和一对石雕龙柱,还有起义烈士喻培伦的衣冠冢。墓寝右侧的松树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亲手种植的。当年种有4棵,现在只剩下一棵。1981年又补种3棵,供人景仰。松树前面是潘达微先生墓。潘达微,1880年出生,1929年病逝于香港。他是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与友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潘先生当年冒死收硷烈士遗骸受世人称道。潘先生死后,还葬于陵园内,朝夕与烈士们相伴。1951年人民政府将潘的墓穴移至现在的位置,并立碑“潘达微先生之墓”来纪念他。碑后是潘达微先生于1921年写的<自述>全文,追记了他收殓烈士遗骸的详细经过。

墓园的东北角一带,还立有不少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陵墓。其中包括“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之墓”,墓碑后刻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按少将阵亡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传国史馆的命令。邓仲元墓园约有3600平方米,建于1928年,坐西北向东南,有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邓是辛亥革命的名将,积极参加讨袁及反对军阀的斗争,功绩卓著。当孙中山得知他遭陈炯明暗杀后,觉痛失良将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杨仙逸墓。杨仙逸是“中国空军之父”,1918年应孙中山之召从美回国,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1923年9月随孙中山出师讨伐陈炯明。后因鱼雷爆炸不幸以身殉职。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下令追赠杨为陆军中将,并定其殉难之日每年的9月20日为航空节。史坚如祠。史墓原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1978年回建设需要迁至现址。墓门上有“史坚如先生祠”石额,为胡汉民题。1900年10月在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时,史坚如为配合惠州起义,挖地道入广东巡抚署.埋炸药炸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德寿未遂。事后被捕牺牲,年仅22岁。 此外,园内还有叶少毅、王昌、梁国一、韦德、金国浩、翁飞龙及越南志士范鸣泰等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烈士的坟墓。浩气黄花,终于可以告慰一代英魂。

(以上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迹纪念文字

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关于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徐中约先生的书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孙中山在1905年8月20日建立了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起义的组织——同盟会后,)在1906—1911年间,起义就此起彼伏:其中广东有六次,广西和云南各一次,加上此前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总数达到十次。最后一次就发生在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目的是要夺取广东省政府所在地的广州。起义对当时的满清朝廷产生了非常巨大的震动,并预示了半年后的武昌起义的成功。七十二位著名的革命烈士在此次起义中献身,其中许多人是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他们后来葬于广州北郊的黄花岗。(在这里徐中约给了一个脚注,他说道,事实上多于82名的革命党人牺牲于此役,时间是1911年4月27日,这一天的阴历是3月29日。)”(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先生在这里说得不错,半年以后果然在武昌又发生了一起义,这是发生在满清王朝里的最后一次起义,那次起义后来就叫做辛亥革命,大清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以下我们将先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说明辛亥革命的事迹如下:

 

辛亥革命广义上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的的革命。

从太平天国革命到清朝的灭亡(下)

——读史偶记(70)

 

温景嵩

(2013年12月4—5日写于南开园)

 

 

在谈辛亥革命以前,先要谈一下这次革命的前奏: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半年的广州起义,和在那次起义中牺牲的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下我们从《360百科》网站上引来一段文字,来说明这次辛亥革命的前奏广州起义,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4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遇害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市区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党人。七十二烈士尸骨由潘达微收葬,改原地红花岗为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又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于黄花岗之役,共八十六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简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指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广州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市东北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的革命党人。七十二人中有六十八位属于洪门成员。广东,福建人居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留学生,商人,军人,教师,华侨,工人,农民,教士,记者等。

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之役:“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1910年秋,孙中山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烈士名单

广东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李炳辉,李晚,李文楷[1] ,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

福建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

广西: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

四川:秦炳,喻培伦,饶国梁;

安徽程良,宋玉琳,石德宽。

华侨:黄花岗诸位烈士,有近卅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其中,罗仲霍、周华、李雁南和陈文褒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李炳辉、郭继枚、余东雄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习惯只写上祖籍,分入广东、福建。

人员信息

孙中山:起义的策划、决定者,负责筹款购械。

黄兴:起义的策划、组织者,总指挥。

胡汉民:起义的策划、组织者。

赵声:起义的组织者、副总指挥。

朱执信: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负责运动新军、防营、民军。

姚雨平: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陈炯明,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胡毅生,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

邹鲁:筹划、参与起义。

徐维扬: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

刘梅卿: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督练公所。

潘达微:收葬起义烈士。

江孔殷:收葬起义烈士。

喻培伦: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林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

宋玉琳: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

李文甫:别号炽,广东东莞人,香港《中国日报》经理。

林尹民: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

陈文褒: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

李德山: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

陈与燊: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

罗仲霍:广东惠阳人,南洋教员。

庞雄:广东吴川人,军人。

陈可钧: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

饶辅廷:广东嘉应人,教员。

陈更新: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

冯超骧: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

李雁南: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

刘元栋: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

刘六符: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

李炳辉: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

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

李晚:广东云浮人,南洋华侨。

郭继枚: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

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黄鹤鸣: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杜凤书: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

徐培添: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进炲: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广滔: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临端:广东花县人,工人。

徐礼明: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曾日全:广东花县人,工人。

江继复: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熠成: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日培: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容九: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满凌: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茂燎: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佩旒: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廉辉: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松根: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保生:广东花县人,农民。

徐昭良: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

徐应安:广东花县人。

韦统钤: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统淮: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树模:广西平南人,教士。

韦荣初:广西平南人,教士。

林盛初:广西平南人。

秦炳:四川广安人。

周华: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

陈春:广东南海人,安南华侨。

马侣:广东番禺人,安南华侨。

劳培: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

游寿: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石德宽: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

程良: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

林修明:广东蕉岭人,教员。

周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

罗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

陈潮:广东海丰人,农民。

黄忠炳: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

王灿登: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卓秋元:福建连江人。

胡应升:福建连江人,工人。

魏金龙:福建连江人。

陈清畴:福建连江人,技击家。

陈发炎:福建连江人,农民。

罗乃琳:福建连江人。

林西惠:福建连江人,军人。

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背景资料

  

  黄花岗

辛亥革命的历次起义中,广州起义是最著名的一次,也是最壮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72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后来这里便成为了纪念三二九辛亥革命的黄花岗公园。

1911年4月27日,是农历辛亥年的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半,黄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夜后失败,伤亡极其惨重,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谘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其时,潘达微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东郊红花岗上。葬后潘达微还以《谘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牌》为题,将安葬烈士情况在报纸上作了报道。潘认为,“红花”不及“黄花”二词雄浑优美,故在报道中将原“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此后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辛亥革命胜利后,英烈们终于可以告慰泉下。1912年,由当时的广东军政府拨10万元在原墓地修建烈士陵园。孙中山先生亲手栽种了青松。1918年烈土方声洞的哥哥、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款继续修建,使陵园初具规模。1919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又发起向海外募款扩建,从此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等建筑。此后又增建了黄花亭、西亭、正门等建筑。至1935年陵园已基本建成,开辟为黄花岗公园,至今。黄花岗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坐落在东山区先烈中路区庄附近。陵园坐北向南,占地1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正门宽32.5米,为一座三拱仿凯旋门式的建筑。门额上的花岗石刻有孙中山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 进大门后是长达230米的宽阔墓道,当中有泮池、石拱桥,尽头为七十二烈士陵墓。

陵墓呈正方形,每边长17.5米,石砌围栏四周围有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一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立一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

墓后是章炳麟撰写的“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坊身正面刻着与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东、西两侧各有螺旋式梯级抵达坊顶。坊顶中间用72块长方形石块横列成崇山形的“献石堆”,象征72位烈士。顶端伫立着一位高擎火炬的石雕自由女神像。

纪功坊后耸立《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碑记》连州青石碑。该碑是1934年刻置,高3.02米,宽1.82米,是广州现存最大的连州青石碑刻。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细地叙述了广州“三二九”起义的历史和陵墓修建的经过,以及86位烈士的就义情形。陵园西角还有一拱形门,门额上嵌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10个大字。北门原是陵园的正门,后增建大门遂成为侧门。侧门后的墓道,东接正门墓道上的拱桥泮池。道旁林立着北江同志先锋队等悼念烈士而刻置的石碑和一对石雕龙柱,还有起义烈士喻培伦的衣冠冢。墓寝右侧的松树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亲手种植的。当年种有4棵,现在只剩下一棵。1981年又补种3棵,供人景仰。松树前面是潘达微先生墓。潘达微,1880年出生,1929年病逝于香港。他是广东番禺人,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与友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潘先生当年冒死收硷烈士遗骸受世人称道。潘先生死后,还葬于陵园内,朝夕与烈士们相伴。1951年人民政府将潘的墓穴移至现在的位置,并立碑“潘达微先生之墓”来纪念他。碑后是潘达微先生于1921年写的<自述>全文,追记了他收殓烈士遗骸的详细经过。

墓园的东北角一带,还立有不少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陵墓。其中包括“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之墓”,墓碑后刻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按少将阵亡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传国史馆的命令。邓仲元墓园约有3600平方米,建于1928年,坐西北向东南,有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邓是辛亥革命的名将,积极参加讨袁及反对军阀的斗争,功绩卓著。当孙中山得知他遭陈炯明暗杀后,觉痛失良将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杨仙逸墓。杨仙逸是“中国空军之父”,1918年应孙中山之召从美回国,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1923年9月随孙中山出师讨伐陈炯明。后因鱼雷爆炸不幸以身殉职。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下令追赠杨为陆军中将,并定其殉难之日每年的9月20日为航空节。史坚如祠。史墓原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1978年回建设需要迁至现址。墓门上有“史坚如先生祠”石额,为胡汉民题。1900年10月在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时,史坚如为配合惠州起义,挖地道入广东巡抚署.埋炸药炸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德寿未遂。事后被捕牺牲,年仅22岁。 此外,园内还有叶少毅、王昌、梁国一、韦德、金国浩、翁飞龙及越南志士范鸣泰等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烈士的坟墓。浩气黄花,终于可以告慰一代英魂。

(以上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迹纪念文字

均引自《360百科》网站)

 

关于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徐中约先生的书中有以下一段文字:

“(孙中山在1905年8月20日建立了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起义的组织——同盟会后,)在1906—1911年间,起义就此起彼伏:其中广东有六次,广西和云南各一次,加上此前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总数达到十次。最后一次就发生在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目的是要夺取广东省政府所在地的广州。起义对当时的满清朝廷产生了非常巨大的震动,并预示了半年后的武昌起义的成功。七十二位著名的革命烈士在此次起义中献身,其中许多人是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他们后来葬于广州北郊的黄花岗。(在这里徐中约给了一个脚注,他说道,事实上多于82名的革命党人牺牲于此役,时间是1911年4月27日,这一天的阴历是3月29日。)”(以上均引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先生在这里说得不错,半年以后果然在武昌又发生了一起义,这是发生在满清王朝里的最后一次起义,那次起义后来就叫做辛亥革命,大清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85-747197.html

上一篇:明朝的文学家——读史偶记(63)
下一篇:清朝的科技专家——读史偶记(71)
收藏 IP: 111.30.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