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提美国铁路华工义冢的普查和保护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3月5日发布
遗存在美国和国内侨乡的铁路华工义冢,是一个多世纪前沉默道钉悲惨遭遇的缩影,他们历尽艰辛远涉重洋来到美国,为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太平洋铁路立下了不朽的贡献,然而他们中有些人在美国亡故,由友人运回国内而亲友难以认领,于是出现了侨乡若干铁路华工义冢的特殊景象。
笔者多次呼吁重视美国铁路华工义冢的普查和保护工作,以告慰铁路华工后裔。这一工作不仅关系多于铁路华工家族骨肉遗存的认同,历史文物的保存和维护,也是为了揭开已经封尘多年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也让广大民众参与回忆、寻找、传颂自己的先人和身边的历史故事。
笔者在2014年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的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广东侨乡地区和美国有关部门当局、当地合作开展广泛的有关华工墓地、墓碑、义冢的普查和追溯研究,也许为我们的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笔者还主张在那些集中安葬义冢的墓地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公共的祭扫活动。”
笔者衷心期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将美国铁路华工义冢的普查和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
再谈立法保护新会华侨义冢
----兼复江门日报记者傅健
(2015年10月30)
近日收到《江门日报》傅健记者发来电子邮件,全文如下:
尊敬的黄教授
您好!
近日,我在《江门日报》上发表了“魂归故里越洋路”系列报道,复盘了四邑华侨遗骸原籍归葬的整体过程细节,让四邑的普通百姓对这一方面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的机会。 附上有关版面和内容,请多多指教!
新会的华侨义冢因为近年来一些老专家的去世,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有两处竟没有什么人找得到了,普通百姓更是不知如何去到那里(除了新会华侨中学每年会去一次其中一个点)。本地学者梅伟强嘱托我写一篇呼吁加强新会华侨义冢保护的文章,以促其申报省和国家文保单位,我想应该让各地学者都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引起重视。从您的角度来看,新会华侨义冢有怎样的意义,国内外有哪些先进理念和经验值得借鉴,希望您能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好么?
另外,《江门日报》加拿大铁路系系列报道将于11月初推出,您今年去了加拿大,有没有新的资料、感受和照片可以分享,可以传给我们。谢谢!
傅健敬上
2015年10月27日
2015年10月29日 10:51:09 (星期四)发
我在2014年4月5日的博文《维护华侨先人墓地、立碑纪念、举行公祭、开展墓地研究》中已经谈到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现在我想就保护华侨先人墓地重申几点建议:
第一,立法保护华侨先人墓地。对于经文物考古部门核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前的华侨先人墓地(含义冢),依法进行精心保护。
第二,切实组织力量,强化华侨先人墓地文化研究。对所有涉及华侨先人墓地及墓志铭逐一登记,对墓志铭逐一拓片,整理成册,并比照地方志、清代和民国时期野史笔记、口述史、家谱、户籍登记以及美国现已发现的华人墓地,开展华侨华人先人及其后活动的跟踪研究。
在这里,需要对于所有华侨先人墓地特别是义冢进行科学甄别。为了厘清北美铁路华工的墓地,需要区别义冢中可能并非华侨先人或者时间较晚、与美洲铁路华工无关的部分。
(全文见2015年10月30日黄安年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932107.收入本书时略去《维护华侨先人墓地、立碑纪念、举行公祭、开展墓地研究》,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4月5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82211.html)
载黄安年编著:《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从沉默的道钉到沉默道钉的足迹》第232-233页,华艺出版社2017年2月版。
期望美中合作揭开拉夫洛克华工墓地木板背后的故事
(2015年11月30日)
《沉默道钉的足迹》(黄安年、李炬著,中国铁路出版社2015年9月版)第79-81页中的图B135-B142,第155页图C83,及文字说明显示,2012年李炬在内华达州拉夫洛克访客中心的橱窗里,看到有一张中国人墓地的照片,引起他寻找的极大兴趣。他注意到华人墓地里仅有的一个围栏略有残损。远处的美国人墓地里石碑密密麻麻,与华人墓地中间隔着一排树木,显得华人先民在异地他乡的孤苦伶仃。这张照片深深触动李炬要去更多地了解长眠在这里的华人历史,并去祭拜他们。按照访客中心贝丝·里德的指点,李炬找到了位于寞山(Lone Mountain)脚下的华人墓地。铁网栅栏围起来的一块墓地里,两排大约40位客死异乡的华人墓地可以辨识,实际在这里安息的华人远不只这个数字。附近没有人迹的,李炬试图发现墓碑或文字记录,但没有任何标记,没有姓名、没有祖籍地和生卒年月。从拉夫洛夫正是当年铁路华工活动的地区来判断,这里很可能是150年前来自广东五邑地区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及后来定居此地的华人墓地。
2014年5月李炬和《南方日报》再寻沉默道钉采访组记者来到拉夫洛克,拉里·迪利奥(Larry DeLeeuw)先生准备好蜡烛、燃香和烧纸,并特意戴上装饰着长辫的帽子,陪同我们来到墓地。他讲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哪天我们来这里祭奠,哪天就是清明节。”他的这种白求恩式的优秀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南方日报》2014年5月20日A05版发表对拉里·迪利奥先生的专访报导,题为《内华达拉夫洛夫镇留有至少37个华人荒冢:七旬“中国迷”守墓八年如一日》。他对记者说,其实这里埋葬的可能不仅仅是37人,因为有一些墓隆起的土包早已经被风沙削平。这些无名荒冢已经存在了百余年,他们很有可能是修筑太平洋铁路华工的集体坟墓。“如果不是因修筑铁路而来,这些中国人怎么会进入美国中部小镇,最后葬于铁路附近呢?”2006年,他在这片墓地上建起了大香炉,焚纸钱的石槽,以及一个小墓碑。他逢清明节焚香烧纸,祭奠亡灵。为了动员更多人一起来纪念,他甚至8年来都在几家报纸上注销启事,邀人们清明节来此祭奠。他还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批在里诺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来此参加过祭奠,偶尔也有一些华人前来。这里地处偏远地带,所以来此进行祭拜并不容易。每次有人来,利维都会陪同前往,并免费提供香与纸钱。他说他会用自己的余生守护这块墓地,宣传中华文化,直到他躺到这片墓地的旁边相伴而眠。
是迪利奥先生一直在努力保护中国墓地,他除去荒草并在在墓地周边搭建金属围栏,还按照中国人的祭祀习俗砌了一个烧纸用的砖池。李问问他这些墓地埋葬的是谁?有没有记录?他说没有查到数据,应该是150年前修铁路的中国人。多年来每到清明节前,他就在加州和内华达州的几个报纸上刊登启示,邀请华人来这里共同祭奠华人先辈。
在拉里陪同下,李炬在墓地看到了一块很可能是写有墓碑主人名字的木板,并且将这一信息提供给《金山梦·追寻道钉的记忆》摄制组,摄制组按照李炬提供的路径找到拉里并由拉里带领他们来到无名的华工墓地。
今年八、九月在美国南加州和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先后举办了《金山梦·追寻道钉的记忆》三集系列片的首发式,其中第一集开始就将我们引向了拉夫洛克墓地,镜头还特地将木板上的汉字显示在观众面前:三村李興四个字,旁边有清晰可见的光绪两字, 下面的年代不是很清晰,而三村上面有两个字,有人说是开平,也有人表示存疑,究竟是那两个字有待甄别。
我不清楚,专家学者是否注意到这块木板的意义和需要查清的问题。首先,是否是墓碑?其次,是何时何地的物品,第三,这三村李興是谁?来自那里?是否来自开平或者广东侨乡某个村?不管怎样,这实物却不是美国土生土长的,而且外来的,且在华人墓地发现的(如果没有人和挪动的话),第四,这是迄今在这里发现的汉文实物,急需作为文物保护。在美国即使百年历史建筑物件均受到保护,这块木板理应受到保护。
那么怎么来厘清这个疑难问题呢?显然亟待美中双方学者和志愿者共同协力突破。
就美国方面来说,需要查清木板发现的来龙去脉,需要查证相关文献报刊等文字材料,需要进行必要的田野和采访调查。
就中国方面来说,需要侨乡学术机构、媒体、自愿者以此为突破点来查找(开平)三村李興在哪里?哪里有三村,有无李興其人。
我本人虽然被知道是该片的四名历史顾问之一(张少书、黄安年、王智灵、虞容仪芳)和被特别鸣谢人之一,但是直到现在制作单位并没有给我任何信息通报,更没有将拷贝寄给我。前两天我发短信讯问开平电视台的小梁是否看过有部记录片(未说《金山梦·追寻道钉的记忆》的名字),尤其是知道写有三村李興的木板,她很热心地问,是否《金山梦·追寻道钉的记忆》?并将凤凰卫视播出的视频传过来。我当即查看记录片里的木板,就回答她说,就是这块木板,并提出能否帮助查查开平有无三村。她说她父亲保存一本开平姓氏的书,答应回家后问他父亲,能否帮助查出来。当晚传来喜讯:确有其开平三村李姓的记载。
1974年4月开平县公安局编的开平县地名、姓氏册中有苍城公社附城大队三村其中有李姓。
如果前提确认三村的木板上面是开平,当然很重要,不然还要查其他地方有无三村。再者,这三村的历史演革,这三村历史上是否一直叫三村至少在光绪年间,这就需要查找开平或其他的县志,以及李姓的家谱,如果有家谱需要了解和华工的关连,总之这些需要中方来查找,还涉及美中双方的海关记录等等。
我也同时和五邑大学的梅伟强先生通了电话,希望关注这一值得重视和突破的疑点。11月24日和29日,我和李炬两次就这一问题的突破交换了意见,他在座谈会上也提到了这件事。他特地为我拷贝了《金山梦·追寻道钉的记忆》,今天我又两次仔细看了片中这段的视频。依然存在一些有待破解的疑团。我注意到最近斯坦福大学组织了一个来到江门进行田野考察的团队,好像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总之,拉夫洛克华工墓地木板真相的揭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全文见2015年10月30日黄安年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940022.html ,略去照片4张)
载黄安年编著:《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从沉默的道钉到沉默道钉的足迹》第238-240页,华艺出版社2017年2月版。
谈重视美国铁路华工墓地的维护和研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5月21日发布
昨天(5月20日)南方日报赴美追寻沉默道钉采访组的专版报道《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仅为打通内华达山脉,就有上千名华工死亡,魂归故里无人识客死他乡谁守护》再度突显了美国铁路华工墓地的维护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寻找美国铁路华工通过查找现有留存的文献资料和千方百计地寻访铁路华工后裔进行口叙史调查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则是对于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和在中国国内的墓地进行维护和调查研究。结合地方和社团刊物,地方志、乡志、村志和族谱、家谱进行调查和核实。
4月5日,笔者撰文《维护华侨先人墓地、立碑纪念、举行公祭、开展墓地研究》提出广东江门新会地区是我国第一侨乡,华侨先人为开发与建设南洋、北美和世界各地作出了无私奉献,也为中外交流合作和友谊谱写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一个半世纪以前,主要来自广东江门地区的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对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建设发展和国家的崛起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荣誉,也做出了极大的牺牲,据有学者估算,有一万多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迄今葬身异国他乡,有的无人认领的遗骸被同胞带回祖国埋葬于新会、台山等地,他们是沉默的道钉、默默无闻的弱势群体,在异国它乡受到歧视和排斥,而当时的清政府却未能给予有力的保护,不论他们中有的是被胁迫、为求生而去,或者在清政府和美国公司推动下前往,都为美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为我国赢得了荣誉,华侨先人理所当然地是值得国人永远怀念的我国第一代出洋的农民工群体,华侨先人更是我们华乡的荣光。
博文建议,加强维护和管理华侨先人墓地的力度,不仅要严格现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原地保护华侨先人墓地,而且要提高文物保护等级有现有的市级提高为省级甚至更高级别,逐步改善墓地周边环境,建立华侨先人墓地遗地公园,辟为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华乡文化基地。
在我国,我们纪念为国争光和捐躯的先烈们,其中有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的烈士们,也有在建设祖国铁路事业中牺牲的道钉们。1865年一般认为大批华工开始参与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1869年5月10日则是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准州奥格登地区的普罗蒙特里丘陵处合拢的日子,标志着美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50年前的以北美铁路华工群体为代表的华侨先人历史地位是无庸置疑的,理应享有类似先烈的待遇,纳入民政部规范化、法制化范围之内。
博文还主张,组织力量加强华侨先人墓地文化研究。华侨先人墓地既是我国文物遗产保护的领域,也是开展包括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在内的华侨先人研究的重要依托,还是大型广东华侨通史研究的基础工程之一。当务之急,需要对于江门乃至全国相关地区的华人先人墓地(不限于义冢)进行普查,对所有涉及华侨先人墓地及墓志铭逐一登记,对墓志铭逐一拓片,整理成册,并比照地方志、清代和民国时期野史笔记、口述史、家谱以及美国现已发现的华人墓地,开展华侨华人先人及起后华活动的跟踪研究,丰富学术成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82211.html)
重視北美鐵路華工墓地研究
2013年7月15日
北美鐵路華工墓地是研究北美鐵路華工課題中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他(她)涉及北美鐵路華工身份的確定,安葬地的選擇原因(美國或中國廣東僑鄉),還可能涉及死者的身世中與北美太平洋鐵路的種種關係。也關係死者是正常死亡還是非正常死亡等原因的追溯。當然還有死者後裔對死者的追思。
國內令人崇敬的歐濟霖老人所著:《新會華僑義塚》(新會地方史叢書第八輯的書籍),2007年,是專門敍述這一課題的。[1]
筆者在《建設太平洋鐵路華工遺骨今何在?》黃安年的博客/2013年4月5日發佈一文中提到:“有關一個半世紀前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華工的遺骨,筆者在《沉默的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一書中列舉了美國波特蘭郎花墓地和新會華僑義塚兩處,其他所見資料甚少。今天在我們即將迎來中國華工參加建設北美太平洋鐵路150周年之際,我們責任通過查閱海內外(美、加、中)的歷史文獻、實物和華工遺物、後裔留存的調查資料,盡可能收集當年建設太平洋鐵路華工的名錄,瞭解他們的遺骸所在地,以告慰先人和他們的後裔。”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77090[2]
有報導說,美國洛杉磯官員2010年3月8日在東部“長青公墓”揭幕一堵紀念牆,紀念19世紀末參與修建美國太平洋鐵路的華工。5年前在公墓附近發現的100余具早期華人遺骨將自下月起移入公墓內。參加揭幕儀式的人群中出現不少白髮蒼蒼的黃皮膚老人。
太平洋鐵路建於19世紀中後期,貫穿北美大陸,為美國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資料顯示,1865年底至1866年初,接連5個月暴風雪致雪崩頻發,修建太平洋鐵路部分線路的3000多名華工全部遇難。因當時美國政府推行種族主義政策,華人死後不能與白人一起葬入公墓,只能埋入墓外野地。[3]
去年10月,熱余攝影愛好者李炬在他的博文中目睹並記載了溫尼馬卡(Winnemucca)小鎮位於內華達州北部(當年修路大軍在山下的營地)望西的拉夫洛克(Lovelock)鎮附近有當年鐵路華工墓。[4]
2006年10月13-15日,我們到麻州北亞當斯理工學院歷史系主任黃開來家作客,他告訴我在北亞當斯就有一些華人墓地是當年的鐵路華工,由於墓碑上是英文姓名,無法還原中文姓名,考證難度很大。
系統收集並研究北美鐵路華工墓地的資料,是一項值得進行的研究課題,希望有學者能夠進行研究。
注釋:
[1]參見《新會三千義塚苦等保護方案》,南方報網文 學術交流網/美加華人華僑/2013年7月15日發佈,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30172&cid=10;
《江門退休教師歐濟霖:潛心研究華僑義塚的先行者》,趙煥明、歐陽玉玲文 學術交流網/美加華人華僑/2013年7月15日轉發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30173&cid=10;
《守候僑墓:老人潛心研究20載》,星島日報文 學術交流網/美加華人華僑/2013年7月15日轉發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30174&cid=10
[2]參見:《華工遺骨在波特蘭的報導 Portlands Old Chinese Burial Grounds》,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707998張益池先生提供 黃安年的博客/2013年7月14日發佈
[3]《美國建紀念牆悼“華工血淚” 將埋百具華人遺骨》,姜瓊編輯, 學術交流網/美加華人華僑/2013年7月13日發佈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30171&cid=10
[4]《沿著華工修建的橫跨美國鐵路行進(6)》,推薦李炬博文 黃安年的博客/2013年7月15日發佈,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708250
[說明:本文原載黃安年的博客2013年7月15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8295.html
载黄安年著:《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第415-416页,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8月。
3,从石刻墓碑资料中寻找
石刻史料从秦砖汉瓦到碑文墓志,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学、科技、民俗、教育、地理等各个方面,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史料文献,而且具有艺术欣赏价值。[17]但是这些石刻并非包罗万象的,受到时间的限制,近代以来的许多石刻似乎并未收入其中,还有像鲜为人知的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华侨、华人义冢,是否收入也有待细心查找,北美铁路华工墓地是研究北美铁路华工课题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她涉及北美铁路华工身份的确定,安葬地的选择原因(美国或中国广东侨乡),还可能涉及死者的身世中与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种种关系。也关系死者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等原因的追溯。当然还有死者后裔对死者的追思。在这方面令人崇敬的欧济霖老人所著《新会华侨义冢》(新会地方史丛书第八辑的书籍),2007年,是专门叙述这一课题的。[18]窃以为寻找美国铁路华工通过查找现有留存的文献资料和千方百计地寻访铁路华工后裔进行口述史调查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则是对于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和在中国国内的墓地进行维护和调查研究。结合地方和社团刊物,地方志、乡志、村志和族谱、家谱进行调查和核实。[19]
笔者以为,广东侨乡地区和美国有关部门当局、当地合作开展广泛的有关华工墓地、墓碑、义冢的普查和追溯研究,也许为我们的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笔者还主张在那些集中安葬义冢的墓地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公共的祭扫活动。[20]
(黄安年《美国铁路华工和广东侨乡基础性工程研究》,《云梦学刊》2016年第6期第18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