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酸诱导干细胞合作者要求撤回论文 精选

已有 20484 次阅读 2014-3-11 09:55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最近日本美国科学家合作在《自然》上发表了的酸诱导干细胞技术(stap 细胞)的论文。这一方法不仅具有简单、安全和伦理学障碍少等众多优势,对各种重要疾病如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等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迅速引起国际学术界,尤其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不过论文发表后立刻就有眼尖的学者发现论文存在结果造假的嫌疑,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接着国际上许多干细胞研究实验室迅速进行重复研究,很快许多国际同行发现无法重复该论文关键结果,用论文提供的方法根本诱导不出任何干细胞来。考虑到论文中存在造假图片和关键结果无法重复,许多学者随即对此论文结果提出强烈质疑,在网络上也形成一个热点,美国和日本的许多著名学者参与其中。但论文的日本和美国作者和相关学术机构都认为,论文虽然存在瑕疵,但并不影响结论,其他实验室不能重复结果的是因为实验方法不够准确。《自然》和《科学》也分别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随后日本作者公布了详细的研究方案,这个时候,似乎大家要等大家按照详细方案进行验证的结果,但论文作者中出现倒戈情况,其中一名日本作者认为,论文中存在致命错误,单方面要求撤回论文,这给这一事件增添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味。昨天《华尔街日报》报道了此事,将这一事件再次推向新高潮,估计《科学》和《自然》回迅速跟进,《科学网》也抢个沙发,静观其变吧。

这名要求撤回论文的作者Teruhiko Wakayama若山照彦,来自日本山梨大学,他说已经请求第一作者晴子撤回这些论文,他在给《华尔街日报》的电子邮件中表示出现这样低级错误简直毫无信誉可言,但他并没有详细解释到底那些错误。

和其他研究人员一样,若山照彦也不能重复出实验结果。他认为,如果无法重复,则该技术毫无价值可言。但是,论文的美国合作者哈佛医学院的组织工程教授Charles Vacanti则不同意这种观点。本周一接受采访时他说,尽管存在错误,但结论没有问题,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没有理由撤回论文。

Vacanti教授周一和晴子谈过此事,晴子也坚决捍卫自己的研究。Vacanti教授认为,论文的数据和结论都是可靠的,如果迫于同行压力而撤回如此重要的论文是非常不幸的。

《自然》杂志的发言人说,《自然》已经调查此事,并谢绝进行更多评论。日本理化研究所说他们不愿意让晴子面对外界公开,晴子周一也没有回复邮件。理化研究所的调查也在继续,但他们也不愿意评论此事。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若山照彦博士负责制备包含新诱导干细胞STAP的嵌合体小鼠,他说从晴子博士得到的STAP细胞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细胞类型。他认为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作的实验(双盲不是更好?),他会把这些细胞送给第三方调查机构。若山照彦曾经在日本理化研究所工作,就是晴子博士现在工作的单位。

哈佛医学院的Vacanti教授坚持认为,只要你按照关键的研究步骤,研究结果就可以重复出来,上周日本理化研究所已经公布了详细的研究方案,相信不久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

小保方晴子(左)若山照彦(右,灰色西装)在论文发布会现场

若山照彦教授是日本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大牛人,主要是研究细胞核转移克隆技术,曾经在国际上最早成功克隆小鼠,在CNS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重要论文多篇。他的反水给这一事件增添了重要热度,不过也说明一个学者为呵护自己学术声誉而作出的勇敢行动。不过他的反水并不一定说明这一研究完全属于无中生有。

感谢水教授提供的信息。

日本美国酸诱导干细胞论文事件回顾:

日本诱导干细胞研究再次发威

最新诱导干细胞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报道酸诱导干细胞质疑

酸诱导干细胞论文遭质疑

 



小保方事件追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74920.html

上一篇:关于选择垃圾食品的神经科学研究
下一篇:《自然》关注“合作者要求撤回酸诱导干细胞论文”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23 水迎波 孙爱军 张南希 张鹏举 徐耀 王春艳 胡九龙 耿文叶 LetPub编辑 秦逸人 王金良 宁笔 苏光松 戴德昌 薛宇 覃开蓉 汤济鑫 zhangling h123y68 ybtr3929 biofans ddsers deciphe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