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科学家的品位 精选

已有 7254 次阅读 2013-8-7 16: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科学家的水平是以科学贡献为标准,但感觉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有一些品位。科学家不是圣人,也不是怪人,是正常人,但科学家毕竟和普通人有不同的特点,那么比较好的科学家应该有那些特点?虽然对这些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对待研究思路

科学研究思路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在当今时代,科研思路往往被赋予许多功利色彩,因为好的思路意味着可以获得研究经费资助和发表高档次论文。但是科研思路并不是凭空产生,除了科学家本人的积累和磨练,更多情况下并不是自己头脑内天生的产品,而是建立在前人工作和思路基础上,没有凭空产生的研究思路。而且许多所谓的好思路几乎都会遇到同样学者同时产生类似的情况。在以证据为前提的现代科学时代,只依靠个人的逻辑思考产生有用想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更多是需要很多不同学者的工作基础和想法基础上延伸出的想法和思路,也就是所谓站在别人肩膀上的比喻。既然思路具有这样的特点,是人类科学进步的延伸和扩展,科学家个人对待思路就应该更开放,更无私一些。而且很多情况下,某个科学家个人的想法和思路往往并不会那么全面和成熟,经常和别人分享思路可以让你更容易产生更多更好的思路和想法,如果自己的技术和条件不理想,还不如分享给别人,让别人来实现,从人类科学整体发展角度,开放的思路交流是最重要的科研活动。因此,优秀的科学家都是希望给别人分享思路的。当然学术界也应该建立尊重原始思路的规则,不要为了显示个人的贡献而故意掩盖思路来源,包括网络上看来的和聊天听来的。

二、对待科学和非科学。

科学和非科学的比较本来是科学哲学研究的课题,但非常容易被一些极端科学主义者利用,作为打击某些他们看不上的人和领域的一种手段和标签。有时候这样的争论特别能吸引眼球,例如关于中医是否为科学的争议,其实这里有一种潜台词,就是取缔中医。其实西方医学的起源和中医的情况非常类似,当时西方的古代也是按照类似中国的阴阳五行,如血气等来解释人体,放血疗法就是在西方流行了几乎两千年的治疗方法,只不过西方医学走在一条更加符合科学方法的基础道路上,逐渐吸收解剖学、生理学研究的营养,逐渐建立其了更接近生物学事实的描述。从科学的定义上看,医学本身并不是科学,只是现代西方医学利用和接受了更多现代科学理论,利用更准确的描述,也更让人满意的解释对临床进行指导。因此,从更接近科学来说,中医是相对落后和陈旧的知识。如果不能和现代生物学知识进行兼容,那么中医的没落将是迟早的。不过中医在世界科学和文化发展历史上的贡献不能忽视,许多中医学的理念和治疗模式仍值得深入探讨。另外现代西方医学虽然表面上发展迅速,但遇到的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必然的结局。医学包含人文因素,不可以完全遵守自然和科学的理念来看待。自然界中的适者生存,优秀个体优先生存的进化规律肯定不适合作为医学的指导原则。人类总是希望解决所有的疾病,长寿。这显然都不是符合自然科学逻辑的。从某个角度看,医学并不是按照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个体和生命的。

三、对待功名利禄。

在科学研究职业化的时代,谈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和现实不合拍,很难找到太多不计较这个的科学家。不过,我是想说科学家的品位,对待这些前人所说的身外之物的态度肯定和一个学者做人的态度有关系。从社会和自然角度,人人应该平等。但应该平等的人是有高低之分的。有品位,有科学追求的科学家应该对这些看淡一些。

四、        对待学术思想。

学术成果是科学家的工作成就,一流科学家对待学术成果的态度不会象外人那样认为那样,死死抱住过去个人的看法不放。对待年轻学者的态度,能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尽量给年轻学者,新的学术思想一些机会。历史上这样的情况非常多,爱因斯坦自己年轻的时候遇到过,他年长的时候也这样作过。我们也同样遇到许多学者,本来自己没有太大的学术贡献,总以为自己才是学术思想的代表,才应该是学术的代言人。绝对不能接受别人的看法,甚至连别人的解释都懒地听。对待新人和新的学术思想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科学家的品位和高度。

 

有品位的科学家应该受人尊敬,但高品位的科学家是否获得应该的尊重是另一个问题,有时候放弃品位也许可以获得更多表面的品位。这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区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14904.html

上一篇:隐性学术不端不能依靠管理
下一篇:《自然》关注实验动物福利
收藏 IP: 61.176.50.*| 热度|

36 赵美娣 许培扬 张南希 戴德昌 陈桂华 袁海涛 吕乃基 曹建军 李宇斌 曹聪 陆俊茜 李伟钢 郑小康 田云川 武为治 唐常杰 武夷山 马德义 杨海涛 苏光松 任胜利 石东兴 何士刚 吴炬 王德华 吉宗祥 刘岩 张明 陈蕴真 ljxm zhangling yangdongmu louiexp trll1 qinmingyan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