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氢气的神奇医学作用

已有 12766 次阅读 2011-1-27 21:34 |个人分类:重点推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氢气

(本文根据日本医科大学著名的氢气研究学者太田教授讲座录音,进行翻译整理)

1)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我来自日本医科大学,这个学校在日本很有名气,有个毕业生名医的头像被用在日元纸币上。目前我是日本线粒体医学与细胞死亡两个学会的主席(挺厉害吧)。由于线粒体是氧化应激的主要来源,我研究氧化应激有35年历史。我主要想强调的一点,今天的讲座具有非常深厚的科学背景(我可不是吹牛)。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氢气对我们的健康和美容的神奇效果。六年前,当我刚开始研究氢气如何阻断氧化应激的时候,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很少对氢气医学有兴趣,但现在,包括中国的许多实验室都加入了研究它的队伍(确实是这样)。氢气的临床试验在几个日本大学已经开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2)我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氧化应激(他的老本行,我在太教授办公室看到许多关于氧化应激的书)。我们从空气中摄取氧气,氧气在我们身体内经过能量代谢产生能量。但结果是我们的身体组织也逐渐被氧化(生命不止,氧化不休,人活着就有氧化,活着就有氧化损伤)。我们身体存在两个系统,一个是氧化系统,一个是还原(抗氧化)系统。氧气能产生活性氧,并显示出强大的氧化性能,损害细胞。因此,活性氧参与了许多疾病过程。持续的氧化应激是许多生活方式病(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的重要原因。此外,剧烈运动和炎症等也可以产生大量活性氧。因此为保持身体健康,消除氧化应激非常重要。科学家把能减少活性氧的分子被称为抗氧化剂。

3)但是,如果抗氧化剂减少活性氧的能力太强,就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因此,避免副作用、安全方便地服用抗氧化剂也很重要。理想的抗氧化剂必须符合这些条件:还原活性不能太强,还原活性太强相反会生产过氧化效应,后者也是活性氧(这个有点难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例如氢原子是还原性极强的物质,在体内与氧气结合就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另外,许多活性氧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因此不能消除所有活性氧。理想的抗氧化剂应该能够容易在细胞内扩散,并能迅速发挥抗氧化效应。经过多年探索,我终于发现,氢气满足所有上述条件,是真正理想的抗氧化物质(我也同意,但许多化学家反对)

4)氢分子就是我们熟悉的H2。它在水中溶解可达到0.8 mM,就是每升水可溶解18毫升氢气,这个量很少。自从我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氢治疗疾病的文章后,目前全世界已经发表了80多篇学术文章。由此可以说,我们的结论得到了广泛确认(牛人也需要大家承认不是)。

52007年,我们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第一篇文章。Nature Medicine是世界顶级权威学术杂志。该杂志在严格评审后,每月只接受34篇长文(regular article),每年也只发表40多篇长文。这说明我们的论文是多么有价值!也意味着我们的结果被国际学术界接受和支持。

6)我们的文章发表后,日本最有名的NHK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把我们的文章作为头条新闻进行了报道(日本很注重科学新闻宣传)。

7)多数报纸就像这张图的样子介绍我们的成果。

8)除了学术团体,很多日本普通百姓也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兴趣。这些照片就是我在讲《氢气对健康的好处》的现场。可以看到这些拥挤和认真听讲的听众。

9)你也许会问,使用氢气不是非常危险吗?但浓度在5.6%以下的氢气不会燃燃烧和爆炸,而且没有任何毒性。日本政府已经认可人体摄取氢气的安全性。因此,在日本食用和饮用氢气都没有问题。

10)为了说明氢气可消除活性氧的作用,我们想展示一些典型的实验结果。肉眼是无法看到活性氧的,但使用特殊的荧光染料能帮助我们看到活性氧。

11)这张图片显示,一种特殊的荧光染料可以显示氢气在细胞内清除一种活性氧,即羟自由基的情况。照片中绿色部分代表羟自由基。氢气存在时,绿色部分明显减少,意味着氢减少了羟自由基。值得注意的是,氢也降低了细胞核内的羟自由基。意味着氢也可保护基因免受氧化应激损伤。

12)为了证明氢气能对抗氧化损伤,我们进行细胞学研究。本图显示为氢气保护细胞免受羟自由基伤害的试验结果。红色荧光表示死细胞,而绿色荧光表示活细胞。培养的细胞暴露于羟自由基1小时后,大部分细胞因羟自由基的作用而死亡,而氢气可有效地保护细胞免于羟自由基导致的氧化损伤,而存活下来。这种试验类似我们的生命过程。人一生中大多数细胞会因为氧化应激而死亡,氢可以保护细胞对抗氧化应激,保持细胞年轻,延长细胞寿命。

13)为了解释为什么氢能保护细胞对抗氧化应激,我们需要考虑氢气的特性。多数水溶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无法穿透细胞膜,脂溶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不能停留在细胞液。但是,氢是既具有水溶性,更具有脂溶性。氢可以达到细胞内包括细胞核与线粒体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为什么氢气非常有效的原因。

14)现在我总结一下氢的良好性能。氢气性质温和,不会过多消除细胞内必不可少的活性氧。能通过快速扩散穿过生物膜到达各种细胞器。氢气消除活性氧后转换为水。最后,氢不会在我们的身体积累,很容易经过呼吸释放到体外。更重要的是,氢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

15)人体摄取氢方式有许多。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肺吸入氢气。

16)我想给大家看一个例子来说明氢气的效果。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大量活性氧生产是组织损伤的重要基础。我们采用一种经典的脑中风动物模型。试验中我们让老鼠吸入2 %4%的氢气。大脑的切片中白色区域代表坏死区,红色区域代表存活区(TTC染色而已)。正如这张照片所显示,氢气对脑缺血的保护效果十分显而易见(太显而易见)。

17)第二种方法是注射氢生理盐水。这个方法是由你们上海的孙学军教授发展起来。氢生理盐水在临床将有很大优势。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含氢眼药水(就是氢生理盐水)对眼疾病有很显著的治疗作用。

18)第三种方法是喝氢水。

19)通过高压把氢气溶入水中就可制备出氢水(确实这样简单)。氢水的PH为中性,无任何副作用,已被国家批准使用。重要的是,需要使用铝袋或铝罐保存,才能避免氢释放出来,因为氢气可以穿透玻璃和塑料材料(技术关键)。

20)氢气浓度可以用氢电极检测。图中所显示,我们把氢传感器插入动物肝脏中监测氢浓度。饮用氢水后一段时间内,可以在肝脏内检测到氢的变化曲线。这个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饮用含氢水后氢气确实可以进入体内(会有人怀疑喝水是否吸收气体)。

21)此图显示小鼠饮用氢水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右图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大鼠喝6个月氢水后,没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而没有喝氢水的对照组动物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结果表明,喝氢水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2)接下来的实验表明,氢气可防止代谢综合症。我们用一种突变小鼠(ob/ob先天肥胖小鼠),它不能调节食欲而会吃太多食物,结果可导致代谢综合症。

23)突变小鼠喝氢水后,体重增长受到抑制。重要的是,食量和喝水量并没有改变。(氢的减肥作用他们已经申请了专利。)

24)此图为氢水抑制体内脂肪增加的CT扫描结果。照片中绿色表示脂肪。

25)这些照片表明,氢水能减轻脂肪肝。肝脏脂肪染色为棕色。很显然,喝氢水可以抑制脂肪肝的发生。

26)此外,氢水能改善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的异常(三高)。

27)氢水也非常有效地减少大脑活动。我们给了小鼠持续6周每天10小时的束缚应激。通过这种处理,学习和记忆活动会受到抑制。然而,老鼠喝氢水后,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改善。

28)我们的文章发表后,日本雅虎网站首页介绍了我们的研究。

29)饮用水氢水对巴金森病也非常有效。有临床试验已经将氢水应用于巴金森病患者。

30)接下来,我们采用氢水来治疗老年性痴呆。我们使用基因突变老年性痴呆小鼠模型。喝氢水后,突变小鼠大脑损害程度受到明显抑制,海马神经元减少也受到抑制。此外我们发现,氢水改善了记忆丧失程度。在日本的大学,已将氢水用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试验。

31)氢水也有效地改善肾功能。化疗药物顺铂有明显的肾脏毒性副作用。

32)我们发现氢可以减轻顺铂的肾脏毒性损伤。将大量顺铂注入小鼠,小鼠死亡40%。若动物喝氢水或吸入氢气,有80%存活。氢气也抑制了顺铂引起的体重下降。

33)影像资料

34)这个结果来自一个美国小组。肾移植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在这个肾移植模型中,肾被移植到不同亚种。

35)肾脏移植到不同亚种大鼠后,受体大鼠逐渐死亡,这张幻灯片所示,受体大鼠喝氢水存活率明显增加,效果十分明显。

36)氢气的另一个效应是抑制炎症。因为时间有限,我不能谈得太多。过敏性反应会增加血管通透性,然而,蓝色染料可判断血管通透性,这个图显示喝氢水可以抑制通透性增加。此外,血液中的组胺明显降低。这说明氢也可以抑制过敏性反应。

37)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超过80篇氢气相关的论文发表。这些研究几乎涵盖所有医学领域。这些研究揭露出氢气对几乎任何氧化应激相关疾病都是有效的。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氢可延长小鼠的平均寿命。此外,许多临床试验正在申请。

38)最后,我给作一段简短的评论。另外,我们正在开发这种可产生氢气的特殊材料(氢化镁)。该材料可作为化妆品。它被应用到皮肤时,会在皮肤表面产生氢,并穿透皮肤进入人体中。(见识了,对去处皮肤色斑有奇效)

太田成男教授的讲座视频资料,中文字幕

http://video.baidu.com/v?word=%CC%AB%CC%EF%B3%C9%C4%D0%BD%B2%D7%F9&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http://www.56.com/u66/v_NTUzMDAzMTE.html

http://www.56.com/u53/v_NTUzMDAwMzQ.html

http://www.56.com/u31/v_NTUzMDQzMjQ.html

http://www.56.com/u82/v_NTUzMDQ2Mzk.html

http://www.56.com/u58/v_NTUyOTk1OTk.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408497.html

上一篇:我的SCI论文全文汇编(自2011)
下一篇:氢气效应高峰辩论
收藏 IP: 124.74.44.*| 热度|

13 许培扬 李学宽 张星元 张南希 刘进平 吉宗祥 吴明火 唐小卿 郑永军 张成岗 zhangling xqhuang luofalai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8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