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大流行:T细胞将是我们的救星
Nature:新冠病毒mRNA疫苗可快速稳定地诱导T细胞免疫反应!
T细胞将是能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拯救我们的救星。
在早先的相关博文《第二代新冠病毒疫苗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T细胞的作用!(2021-3-27 )》中,曾提出:T细胞识别的SARS-CoV-2蛋白序列不会改变,这可能解释为什么疫苗可以预防任何变异株引起的严重疾病和死亡。现有新的证据表明,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mRNA疫苗接种一周后就已出现,此时中和抗体仅可勉强检测到。正是这些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快速和稳定的出现引发了疫苗介导的对严重疾病的保护性反应(参见参考文献和相关博文)。
自首批COVID-19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以来,对它们阻止感染的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在第一次接种疫苗后10天,就可观察到对严重疾病的明显保护。但在这种早期阶段,中和抗体几乎无法检测到。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由T细胞完成的,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CTL,细胞毒性T细胞;virus -infected cell,病毒感染的细胞;TCR,T细胞受体;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peptide,多肽;IFN,干扰素;IFNR,干扰素受体;Perforin,穿孔素; granzyme B,颗粒酶B;Apoptosis,细胞凋亡。
T淋巴细胞分为两大类:CD8+和CD4+。前者也被称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可以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杀死它们(见上图)。后一种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对CTLs和产生抗体的B细胞的成熟都很重要。抗体与T细胞在控制感染中的重要性取决于病毒本身。对于许多病毒来说,抗体可以阻止感染,但T细胞对康复很重要。在COVID-19的感染过程中,抗体在感染的后期上升,此时病毒滴度已经在下降。这一观察结果与T细胞对感染的消解作用是一致的。
患丙种球蛋白缺乏症(agammaglobulinemia)的患者不能产生抗体,有些患者体内能产生抗体的B细胞已经耗尽,这些患者都不会出现严重的COVID-19病程,这进一步印证了只有T细胞才在预防严重疾病方面起重要作用。
在mRNA疫苗的试验中,观察到对严重COVID-19的保护在第一次接种后10天就已经出现,此时血清中还几乎检测不到中和抗体。这种效应的合理推测是T细胞很早就在起作用。
为了进一步澄清这个问题,对一组接种mRNA疫苗的人在第一和第二剂疫苗后的不同时间进行了血液取样。研究人员检测了血液中的CD8+ T细胞识别某些剌突(spike)特异性抗原表位的能力。在这些个体中,在第一次疫苗接种后6-8天开始观察到快速和大量的CD8+ T细胞诱导。此时,这些受试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几乎检测不到。第二次接种疫苗后,CD8+ 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这也导致了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CD4+ T细胞在第一次疫苗接种后也被检测到,并可能协调CD8+ T细胞和B细胞的扩增。mRNA疫苗接种还诱导了刺突特异性记忆B细胞和T细胞,这些细胞至少会在循环系统中存在几个月。它们的确切寿命仍有待更长期的研究来确定。
多种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可能逐渐逃逸接种过疫苗个人血清的中和作用,这引起了公共卫生官员的警惕。至少有一位知名领导人曾表示,病毒甚至可能发生变异,从而逃避疫苗的保护。即使是粗略地检查一下事实,也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尽管疫苗诱导抗体的中和作用降低,疫苗接受者仍然能得到保护从而避免由各种变异株引发的严重疾病和死亡。与B细胞表位常发生改变不同,T细胞表位在任何变异株中都未发生改变。此外,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第一次mRNA疫苗接种后在早期就能被诱导,并在中和抗体几乎检测不到的时候提供对针对严重COVID-19的保护。这些观察表明,T细胞将是能在COVID-19大流行中拯救我们的救星。
在疫苗学中,保护的相关因子指的是需要什么抗体或T细胞来提供免受感染或疾病的保护。高水平的抗体似乎是预防SARS-CoV-2感染的相关因子。然而,当抗体水平下降时,就像感染或接种疫苗后经常发生的那样,此时感染就不能得到预防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严重疾病和死亡的保护是由T细胞完成的。
参考文献:
Oberhardt, V. et al. Rapid and stable mobilization of CD8+ T cells by SARS-CoV-2 mRNA vaccine. Nature (202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41-4,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 Published online 28 July 2021.
相关博文:
第二代新冠病毒疫苗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T细胞的作用!(2021-3-27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