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慢慢读唐诗之行路难否?

已有 2637 次阅读 2022-12-11 20:5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慢慢读唐诗之行路难否?

 


唐人喜欢漫游,难免让后人关心几个问题:钱够吗?时间够吗?交通方便吗?旅途安全吗?

时间问题,这个大约不用担心。从前生活比较慢,时间余地总是留得比较大,路上可以慢慢走,不用争分夺秒。

钱的问题,这个应该是丰俭由人,富有富的游法,穷有穷的游法。而且,能够留下诗句的诗人,一般来说,还是能够承担得了这漫游的花费,否则也没有能力接受足够的教育、踏上这漫游路。

交通问题,唐诗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一是马,二是船。总的来说,北方偏向于马,南方偏向于船。大唐是马背上的帝国,对于唐人而言,马大约正如今日的私家车一般普及,性能上又比普通的私家车更加机动灵活(马的这一特点大概可以类比于越野车和摩托车),能够载着他们越山过岭、漫游四方。而直到铁路铺遍中国之前,船一直都是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同样也是丰俭由人,简单方便,载人载货,行遍大江南北。

所以,对于漫游的唐代诗人们来说,交通工具大概率是不成问题的。

那么,道路建设得怎么样?

 

古代中国政权是很重视交通的。这一点大约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很重要的一个文明成就,就是建造舟车——故名为“轩辕氏”。《说文解字》称:轩,曲辀藩车;辕,辀也。辕,是车前驾牲口的直木或曲木,也可以用来指代车辆。黄帝战胜炎帝,或许与黄帝部落的交通更发达有直接关系。交通发达,便意味着能够更有效率地调动与组织各种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与诸侯的“葵丘之盟”,有“无忘宾旅”一条,意思是不要怠慢贵宾和旅客其实也要是要求与会诸侯重视维护各国之间的交通。蜀山险峻“不与秦塞通人烟”,据说秦国为了吞并蜀国,以金牛欺骗蜀王,蜀王为了得到金牛,派遣五名力士开辟了秦与蜀之间的通道,是谓“力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李白《蜀道难》)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下令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作为交通干线。直达九原的“直道”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条。

秦以后的各个王朝,延续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官方修建的交通主干线,称为驿道,俗称官道,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有驿站,提供养马、食宿等官方服务。这一套驿传系统,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邮政电讯、政府招待所和兵站。

即使地形崎岖艰险,驿道也在延伸,蜀山有悬空而建的栈道,云南边境有茶马古道,五岭也有翻越山岭的古道。

驿使沿着驿道策马飞奔,如有急递,一路换马不换人,“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王维《陇西行》),能够以最快速度抵达目的地。“一骑红尘妃子笑”,岭南的荔枝,就是沿着这样的驿道,以紧急军书的速度,飞驰向长安城。

秦驰道规定,每隔三丈栽一棵树,这是官道的标志,也是行人的路标。这一规定,也被后来的驿道延续下来。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十才子之一的耿湋有《路旁老人》一诗,开篇即说:“老人独坐倚官树。”何谓“官树”?显然就是官道两旁的标识树木。左宗棠后来出征新疆,沿途栽种柳树和榆树,是为了缓解风沙问题,同时也可能是沿袭了官道栽树的传统。

耿湋生活的时代,是安史之乱后,大唐虽然盛极而衰,但驿道这样的基础设施,显然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破坏掉,就像是秦直道这条长达七百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作为交通干道,据说一直使用到清代才渐渐废弛。

 

那么,现在还剩下一个问题:路上安全否?

安史之乱前,大抵是安全的。杜甫有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八年载:“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因为整个社会的富足安宁,行人不必特意选个宜于出行的好日子,随时可以放心大胆的走上旅途,而不担心遇上车匪路霸——当然也可以解释为遇上猛兽,毕竟人类活动越是频繁,猛兽越是不会接近。

面对行人络绎不绝的道路,猛兽与盗匪都会远远避开,是谓:“九州道路无豺虎”。

 

然而,这样的情形,在安史之乱后,有了明显的改变。

首先是人口大量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猛兽活动圈的扩大。

杜甫《发刘郎浦》一诗中说:“岸上空村尽豺虎。”村人尽亡(死亡或逃亡),村落已空,变成了猛兽出没之地。阆中本为川北要塞,古城历史悠久,然后乱离之后,“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杜甫《发阆中》)

另一位诗人顾况,见到台州战乱后村落凋零人烟绝迹的情形,写下《临海所居》一诗:“此是昔年征战地,曾经永日绝人行。千家寂寂对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夜宿山中,则“掩关深畏虎”(顾况《山中夜宿》)

猛兽之外,又有盗匪。杜甫带着家眷避乱到梓州路途艰险,今昔对比,感慨不已:“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光禄坂行》)杜甫在马惊的时候,怕的不是路险谷深令马儿害怕,而是可能埋伏在草丛里、弯弓欲射的盗匪令马受惊。

当然,杜甫避乱,走的是山路而非平坦大道,这可能是盗匪出没的重要原因。主干道上的情形大概会好很多?耿湋遇到的那位老人,就是独自一人行走在官道上,疲惫时坐下来倚树休息,而不是像杜甫这样草木皆兵。

 

时间再往后推移,唐王朝的衰落日益加深,行人也越来越不安全了。

唐文宗大和827—835年)年间曾任国子博士的李涉,去九江看望兄弟,路经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夜宿井栏砂村,“遇盗”——盗,指的是抢劫行人的强盗,盗首问知李涉之名,说:“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于是李涉赠了一首诗给这盗首,题为《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唐诗纪事》)

皖口并不是偏僻地方,这样的渡口也有强盗横行。《云溪友议》里说这伙强盗“数十人皆驰兵仗”,明刀执杖,规模不小。李涉因为他的诗名而幸免于难,但是多数行人,怕是免不了被劫掠一空,甚至于人财两失。

世上如今半是君”,一语道尽唐后期的行路之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367521.html

上一篇:《诗经》中的美人们(31)(完结)月下佼人:婀娜明媚之美
下一篇:唐朝诗人的科举生涯:如果李白去考科举……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3 尤明庆 康建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