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一阶心理

已有 1716 次阅读 2015-10-1 22:26 |个人分类:心路里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下文是内部邮件的内容。]


“啃”文献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在某个地方卡住了。如果不能通过这一关卡,可能就得放弃了。有时,你会感到这种关卡就像一种过滤器或分类器:A. 有一部分人会无阻碍地通过,甚至感觉不到过滤器的存在;B. 经过反复攻关而通过;C. 反复碰壁后放弃。这种关卡往往联系着某些省略的步骤,或者是某种“认知拼版”。对于A类人而言,他们的头脑中事先预置了这些被省略的步骤或“认知拼版”,而这种“预置”很可能来自于类似的经验。
B类人的行为特别值得分析。由于攻克关卡时花费了较大的代价,“通关”后他们往往会扬长而去。当然,此时他们的头脑中补充了一块“拼版”,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就成为A类人了。B类人可以细分为两个子类:B1类原样保留关卡;B2类拆除关卡。可以想象,大多数B类人都是B1类的。问题是,有多少人会感谢B2类?可能C类中有一部分会感谢他们。但“感谢”又能值几个钱呢?这就好比你走在平坦的马路上,并不见得会感谢那些铺路的工人。甚至,不少人会这样想,那不就是他们的工作嘛。
可以肯定的是,当B2类人花费时间拆除关卡的时候,B1类可能就跑到前面去了。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预见到这一点。所以说,假如你在原始文献中遇到了关卡,那么很可能在教科书中也会遇到同样的关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那些关卡定义了知识的价值。“你有、我有、全都有”,就相当于都没有。假如你的头脑中储存了更多的拼版,你就更有可能“胜出”。这似乎是“竞争”的规则所决定的。人们只看谁先到达了某个地方,至于谁能让更多人到达哪里,这就是“第二手”的事情了。
所以说,学者中鲜有高尚者。“杀掉”其他人的时间越多,越有可能受到尊敬、敬畏。就好像那些“挖坑”的人,他们会说,你可以不往坑里跳啊,谁叫你往里跳来着?当然,跌到坑里的人不会束手待毙,跳不出去的话,就得继续挖,从这个坑里“刨食”。要是挖出了好东西,其他人还有主动跳进来,一起挖。一代一代,越挖越大,说不定还能挖出一个“盆地”,甚至在其中建立城市。在那座城市的“中央”竖立着一尊雕像,用以纪念那些挖坑的先驱。而在这个城市出生的人,不会也没有必要去翻那些陈年的旧帐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924746.html

上一篇:发现互联网
下一篇:医治
收藏 IP: 110.178.13.*|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