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俄国燃烧弹

已有 12496 次阅读 2016-6-10 21:06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燃烧弹

最近,俄国空天部队在叙利亚阿勒颇大显神威,RBK-250 ZAB 2.5M 航空集束燃烧弹对付恐怖分子,有人说这也是对平民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这里我来说一说消防工程师的看法。

图1. 俄国燃烧弹的袭击。


一般而言,燃烧弹有两种,一种是磷弹,一种是油弹,前者是纵火用,却不能保证产生大火,要求对方燃料干燥,才能点燃对方。后者本身就是汽油,所谓的凝固汽油弹(增加粘性系数,有助于增加附着力,改善汽油弹的纵火效果),就是为了产生连续性的大火,盖过当地的救火能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美国在欧洲使用的燃烧弹,大多使用锰弹,因为欧洲(德国)的建筑结实,要先高温破坏才有可能烧起来;而美国在日本使用的大多数油弹(Napalm),因为日系建筑需要抗震,所以木头建筑多,燃料负荷高,所以需要油弹。这一次俄国使用的磷弹,在爆发力方面不如锰弹(锰金属可以提高燃烧温度,破坏力大,很难扑灭,而磷弹的爆炸效果要小很多),也不如油弹(汽油雾可以快速爆发性燃烧,让弹点周围的人们都因缺氧而死亡,比如毛太子之死,所以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面性杀伤武器),所以俄国用白磷弹,目的是震慑和炫耀,在点火强度方面不如锰弹,在持久和杀伤力方面不如油弹,所以是一种战场炫耀和威慑行为(作为恐怖分子袭击俄国基地的报复),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恶意。即使是汽油弹,全世界很难达成禁止使用的条约,中美都没有签署,保持相互的制衡力量。

燃烧弹的源头是希腊火,这是一种高大上的中世纪秘密武器,保密工作太成功了,以至于配方早已失传。不过,在东罗马帝国抵抗阿拉伯人的进攻过程中,希腊火曾经大显神威,至少打退了阿拉伯人的两次进攻。这种希腊火有两个特征,是让后人百思不解的,第一,希腊火可以在水下点燃(显然其中有白磷,或类似的纵火剂);第二,希腊火不能用水扑灭,越扑越大,这说明希腊火是轻质油类(阿拉伯地区有的是轻质油,中东地区的石油质量好,就是因为地质年龄小,来不及挥发,比甘肃玉门的重质油好多了,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日月神教纵火队伍使用的是重油,而不是波斯人的轻油,这是外来武器适应中国本土化改造的结果)。

早在公元919年,希腊火被阿拉伯商人携带入五代时期的中国,吴越王钱缪拿这玩意收买北方的少数民族,意图发挥出其不意的威慑效果。真实的效果是有的,但似乎没有中东战场那么戏剧性。燃烧弹这玩意适合于海战或空战(打到对方,对方却无法还击,或不能面对面报复,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非对称武器,不能对称使用),不适合面对面的战斗。为了避免这种秘密武器落入对方的手中,吴越国故意用银子装饰喷射燃烧弹的栓塞泵,这样敌军即使缴获了,也因为有人贪小便宜,拆掉活塞而不能使用。这种小伎俩似乎没有对战场带来很大的影响,至少吴越国最后是不声不响地投降了。不过这种武器对宋代的军事思想和战术带来很大的影响,猛火油柜,这种宋代的“导弹”技术,曾经在对抗元军的战场发挥很大的作用;也曾经让蒙古人在中亚战场大显神威。

图2. 大宋抗元战场上使用的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后来在中国也没有发生影响,很可能与本国的油品成分太老,重质油不易点燃,与阿拉伯的贸易在1431年之后不再流行,进口来源中断。种种因素,导致纵火技术没有发展下去。当然,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环境太潮湿,不适合大规模纵火行动。《孙子兵法》虽然鼓励纵火,但那是针对人群的纵火(比如田单的火牛阵),是心理战的一部分。真正在中国纵火成功的案例,很少很少,因为气侯不配合,纵然有先进武器又如何?大概是这个原因,让国人从火药中寻找灵感,于是有火药配方的不断优化和改进,从纵火用的配方变成爆炸用的配方(这是李约瑟考证的结果,人家费了不少功夫,证明火药源头是中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演化。假如中国气候类似欧洲,说不定,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中国。这个真的不好说。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传统和文化,信不信由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983740.html

上一篇:说说碳酸饮料灭火器
下一篇:再说“大漠孤烟直”
收藏 IP: 58.247.135.*| 热度|

23 田云川 陈南晖 陈楷翰 代恒伟 徐令予 应行仁 武夷山 徐耀 李轻舟 王毅翔 李颖业 侯沉 周向进 文克玲 晏成和 徐长庆 戴德昌 曹冲 赵凤光 李亚平 biofans aliala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