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70年大限背后的消防文化

已有 3875 次阅读 2016-4-20 09:03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消防文化, 土地公有

说说70年大限背后的消防文化

 

最近,舆论比较热门的话题是70年土地使用权,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中国古代消防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这里我来说一说文化的源头。

中国消防文化,承接的是古代的刀耕火种文化,代表是井田制的一些做法。刀耕火种的实质,是集体劳作,没有土地产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句《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的名言,并没有说土地私有,而是土地公有,以集权的形式代表土地所有权。当代的民俗学家调查福建畲民(炎帝的后裔,数千年来一直从事刀耕火种,被农耕民族驱赶得流离失所,不得已在福建的群山中逗留,从宋代的改土归流算起,已经1000年了),发现他们完全没有土地私有的概念。他们认为土地总是在那里的,是天赐的,大家用就是了,土地的产出是私有的,土地却不是私有的。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是集体劳动,不需要浇水(靠雨水,这是刀耕火种的核心)和施肥(靠烧荒就地制肥料),所以就不需要田埂。田埂有两个用途,一是浇水施肥,二是宣示主权(私有权)。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只撒种,只烧荒,不浇水,不施肥,同时集体劳动,把最好的收成贡献领主,所以没有开阡陌的需要。而商鞅的贡献,就是意识到人们生产工具的改进,可以浇水施肥了,而集体劳动让人们变懒,所以他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其实就是把土地私有化,与当年(1978年的安徽首创)的分田到户,没有什么本质性的不同。

虽然井田制废除了,但是集体主义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大锅饭制度和集体主义文化的意识表现。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理论兼实干家王莽试图恢复井田制,虽然没有成功(因为当时的气候不配合),但代表了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的刀耕火种源头。只要有机会(气候变暖),中国社会总是试图恢复集体主义的作法,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的状态。比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念,某领袖的“人民公社”运动。

不过,中国历史上有一次复古算是成功的,那就是唐代的“租庸调”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政府授田,让你劳作,劳动结果,部分上交。虽然有些田是可以继承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要流动的。也就是说,这种土地公有制,符合古代为民置产的理念,算是土地公有制文化的一段好成果。租庸调制度之所以成功的前提是,唐初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因此无主土地太多),唐代气候及其温暖,所以唐代土地产出很多,没有精耕细作的压力。集体主义总是粗放的经济,自私是人的本性,合作必然降低耕作的效率。

当代的70年大限的说法,继承的是唐代租庸调制的核心观念,土地公有,借给你这一代人用一用,人死就收回重新分配。我不敢说这是好还是坏,我只能说,这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具体措施之一,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是火耕经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遗产。在这种观念之下,个人的作用是不存在的,人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个人安全,没有个人需要,一切都说集体说了算,也就是某个人说了算(即安全领导说了算)。在历史长河中,不论何时何地,中国社会都有可能办人民公社,只要领导者足够强势,因为这是古代传统和文化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观念中。

我的很多消防同行,对中国老百姓缺乏安全文化,缺乏安全意识感到很不理解,因为他们不是这个土地上的主人,自然很难提出更高的要求。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名言,至今适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971363.html

上一篇:说说那42秒火灾视频
下一篇:说说消防队员之死
收藏 IP: 58.247.135.*| 热度|

5 蔡小宁 李亚平 武夷山 yangb919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