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说芜湖气罐爆炸
为何老板娘最先发现泄漏?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芜湖气罐爆炸,是楼上洗菜的老板娘最先发现的。楼下至少有20多人,为何感觉不到燃气泄漏?这里需要两个常识,第一,燃气是无色无味,你闻不出来的。可是,为了捡漏的需要,燃气公司故意加入怪味,让你感受到燃气泄漏,这是蓄意设计的结果。第二,人体的鼻子有一种特性,只能检测变量,不能检测常量。所谓“久入鲍肆,不闻其臭”,就是说,鼻子有很强的可适应性adaptability。遇到异味,鼻子很快习以为常,仅仅是在刚接触时有明显的不适,人们往往另行解释。所以,位于楼上的老板娘,因为有新鲜的空气可以作基准参考(类似于仪表的校验过程),所以她能闻出异味,而当时现场的所有人都被自己的鼻子骗过去了。可能这种作法对人类进化更有利,所以人类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便。但是作为安全工作者,我们知道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感觉总是变化的,所以需要仪器来校验,现场缺乏自动检测设备,是灾难扩大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少装了一个燃气泄漏报警器。不过,燃气泄漏报警器容易误报,对于人群场合,人们倾向于不装,避免人群恐慌。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法规可以强制的结果。
火场逃生付不付钱?
遇到这种服务领域的火灾,一个伦理学问题产生,那就是火场逃生付不付钱?通常这种餐饮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卖服务的正规店,一种是卖流量的小吃店(快餐店)。如果是正规店,你听到报警,就不用付钱,因为不管是否是真火警,保险公司应当支付正规店的损失。如果是小吃店或快餐店,你已经付过钱了,不存在付钱的伦理学困境。所以拿得走就拿,拿不走就扔,生命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你确认这是真火警,不是误动作之后,逃生是不可犹豫的。
所以,商场对这个问题很头疼,唯一的办法是投保,让保险公司来赔偿,他们是无权扣留逃生者的。前几年,有一个商场大火,不是巴西就是秘鲁,因为粉尘爆炸造成重大伤亡。有人说是老板关闭大门所致,我想有这方面的贡献。教训就是,没有保险的参与,消防工作太害人了,让你提心吊胆外加倾家荡产,还有被问责替罪的可能性,这是小业主的悲哀,也是消防工作者的不幸。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等于是政府办保险公司,是不利于其他保险工作的公平开展的。
对付谣言,只要用心想一想,这种卖流量的小吃店,怎么会有人专门盯着客人事后收钱?显然说不通嘛。
为何会发生群死的悲剧?
有目击者称,发生爆炸时,周边很多人慌忙逃跑,一些人跑出店外,还
有一些人选择“逆向”躲进店内,这一细节得到消防救援人员证实。据现场救援的消防人员透露,发生事故的这家店面很早以前就私隔了一层阁楼,并配有木质楼梯,供店家私人使用。杨韬表示,起火爆炸的灶台和液化气摆在店门口,火势首先把大门封住,店内顾客见火势大,不少都往后躲,然而店面内部乃至阁楼上的窗户均有防盗窗,导致无法逃生。
通常人群在火场中聚集,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是在复杂的环境中,人们相互凑到一起来“抱团取暖”,或者说共享信息,共商对策,这种火场聚集的现象,最早是Bryan教授在1980年的MGM大火中发现的,逃生学术语叫做Clustering Behavior。另一种是群体恐慌现象,当第一人采取错误的决策之后,第二人会不假思索地跟随,俗称多米诺效应。按照恐慌理论的心理学解释,这是一种Affinity theory。人人在危机时刻有一种亲和倾向,即防止被落单,向他人看齐。这一点在1994年的辽宁阜新艺苑俱乐部大火中最明显,人人都希望原路返回,虽然原路被踩踏堵塞,可是人人都相信人人,不愿寻找新路,这是导致233人被烧死的关键性心理作用。
打破这种火场决策的惯性或思维模式,需要校园逃生科普,这又是我国消防制度的软肋,多说无益。
上述思考,是基于《火灾人类学》的原理与内容。如果大家都有一点人类在火场如何反应的常识,大家还会惊慌失措吗?中国人在火场经常性地发生群死群伤的结果,很可能对对火场反应的认识不足带来的结果。美国电影的灾难片看多了,美国人就紧张不起来,经常会在应急管理中不愿相信疏散命令,走到了恐慌的反面,这是文化的差异,也是见识的差异,无可厚非,可以改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