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朋友圈=菌群圈 精选

已有 6522 次阅读 2024-11-22 21:2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朋友圈也是菌群圈

一顿共同的饭,一个脸颊上的吻:这些社交活动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也将他们的微生物组聚集在一起。一项研究称,人们互动的次数越多,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就越相似,即使个人不住在同一个家庭中1显示。

该研究还发现,一个人的微生物组不仅受其社交关系的影响,还受社交关系的影响。这项工作是几项研究之一4这增加了健康状况可能由微生物组在个体之间的传播来塑造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由饮食和其他影响肠道菌群的环境因素决定。

俄勒冈大学尤金分校(University of Oregon in Eugene)的微生物学家凯瑟琳·罗宾逊(Catherine Robinson)说,在寻求了解是什么塑造了一个人的微生物组的过程中,社交互动“绝对是我认为直到最近才缺失的一块拼图”,她没有参与这项工作。

该研究于 11 月 20 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我的就是你的

这项研究源于研究2 20 年前发表的文章调查了肥胖症如何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已知在肠道微生物组中发现的某些病毒和细菌会改变一个人患肥胖症的风险3,社会科学家 Nicholas Christakis 想知道,朋友除了影响彼此的饮食习惯外,是否还会将这些微生物传给彼此。“这是一个我无法放弃的想法的核心,”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克里斯塔基斯(Christakis)说。

从那时起,几篇出版物4,5,6表明社交互动塑造了肠道微生物组。克里斯塔基斯和他的同事们前往洪都拉斯的丛林,为这些新兴文学作品添砖加瓦。在那里,他们绘制了社会关系并分析了生活在 18 个孤立村庄的人们的微生物组,这些村庄的互动主要是面对面的,人们很少接触加工食品和抗生素,这可能会改变微生物组的组成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Christakis 说,因为该团队必须在偏远地区设立工厂,然后将样本运回美国进行处理。

研究人员发现,配偶和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的人分担了他们肠道中高达 13.9% 的微生物菌株,但即使是不共用一个屋檐但习惯性地一起度过空闲时间的人也分担了 10%。相比之下,住在同一个村庄但不倾向于花时间在一起的人只占 4%。还有传播链的证据——朋友的朋友分享的毒株比偶然预期的要多。

西班牙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的微生物学家 Mireia Valles-Colomer 说,这些结果增加了科学家对微生物组形状的理解,部分原因是该团队研究了肠道微生物的亚种,他没有参与这项工作。社会接触可能偶然共享相同的微生物种类,但除非他们相互传播了相同的菌株,否则他们共享相同菌株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重新思考传播性

像这样的研究“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它表明与微生物组相关的疾病的风险因素,例如高血压7和抑郁症,可以通过他们的微生物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计算生物学家 Nicola Segata 说。Segata 没有参与目前的工作,但他过去曾与 Valles-Colomer 和 Christakis 的团队成员合作进行过类似的研究。

Valles-Collomer 说,在难以治疗的抑郁症的情况下,将现有疗法与微生物组靶向治疗相结合可能会改善护理。

但人们不应该因为害怕“感染”他人的微生物组而避免社交互动。社交互动可以传播健康微生物组的成分,并具有无数其他好处。Valles-Colomer 说:“密切接触对我们来说还不错。相反——他们是有益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60993.html

上一篇:干燥综合征患者氢疗案例【台湾】
下一篇:为什么科学家们都加入 Bluesky
收藏 IP: 223.104.195.*| 热度|

6 郑永军 王从彦 李建国 梁洪泽 苏德辰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4]xtn   2024-11-23 10:43
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交互动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进而可能对个体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同时,它也表明健康的微生物组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传递,因此人们无需因为害怕“感染”别人的微生物组而避免社交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3]xtn   2024-11-23 10:43
研究还指出,一个人的微生物组不仅受其社交关系的影响,还受到社交圈中联系人的影响。这表明,个体的健康状况可能不仅受饮食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受到个体之间微生物组传播的影响
IP: 223.68.64.*   回复 | 赞 +1 [2]王从彦   2024-11-23 08:58
新思路新观点
IP: 211.86.52.*   回复 | 赞 +1 [1]汪运山   2024-11-22 23:27
有意思!

1/1 | 总计:4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3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