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在中国的节日系统当中非常特殊,其他的节日都是成对出现,中秋节则相当孤独,而且中秋节出现相当晚,几乎没有出现在唐代的节日体系中(一直是民间节日,只有2009年之后,成为官方的节日,似乎不合中国的传统)。
唐代之前,中国是没有中秋节的。《荆楚岁时记》在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鬼节)之后,紧跟着八月十四日,然后就是重阳节,跳过了八月十五。南北朝时期的八月十四日,人们都把朱砂水点在小孩的头额上,称为“天灸”,用来制服疾疫。又用色彩鲜艳的丝绸做成眼明袋,辗转相送。按语:《述征记》说:“八月一日做成五明囊(即“眼明囊”),采盛百草上的头茬露水洗眼睛,能使眼睛明亮。”《续齐谐记》上说:“泓农县邓绍曾在八月的一个早晨到华山采草药,看见一个小童手里拿着五色彩袋,接取柏树叶上的露水,颗颗珍珠般的露水装满了袋子。邓绍问:‘这有什么用?’回答说:‘赤松先生要用它洗眼晴,使眼睛明亮。’话刚讲完(小童)就从讲话的地方消失了。”现在老百姓在八月份的早晨做眼明囊装露水,就是这个故事留下的遗迹。也有的人用金箔做成的眼明囊,辗转相送的。
唐代,八月只有一个千秋节(八月五日),是纪念唐玄宗的生日,进入唐代的官方节日系统。在阴历系统下,唐代主要庆祝三元节:上元(元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和下元(十月十五),不包括八月十五。《辇下岁时记》记载了一则中秋轶事:“俗说务本坊西门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冬夜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又或中秋望夜闻鬼吟,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有和者云: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也就是说,中秋有鬼,不吉利。八月十五是民间的庆祝,仅仅是赏月而已。
到宋代,《东京梦华录》有专门的中秋一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注意,没有月饼,所以唐人发明月饼的说法值得怀疑。
到南宋,《乾淳岁时记》记载了杭州的中秋盛况: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现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令人奇怪的是,中国的节日总是成对出现,如春社日(二月二)和秋社日(八月八),上巳节(三月三)和重阳节(九月九),寒食节(祀祖节,冬至后百五日)与重阳节(敬老节),清明节(出火)与重阳节(入火,内火),冬至日(夜晚最长)和夏至日(白昼最长),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夜均分)等,只有八月十五,无法对应二月十五,非常孤单。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更关注阳历,所以农历虽然是以阴历为基础,却在阴历当中添加了24节气,用于指导按照太阳规律的农业生产,所以中国大部分节日都是阳历节,寒食和重阳是火历节。春节和中秋之名来源于夏历(阴历),夏历把阴历的七、八、九三月强制定义为秋季,所以八月中是中秋。由于闰月的存在,中秋节在阳历中是漂浮不定的。在阴历之前,古代中国的中秋是入火(大火星隐没),大概在重阳节附近。中秋地位的上升,大概和团圆有关。古人很少迁徙,就不重视团圆。就此而论,中秋节近似于美国的感恩节,事实上,中秋节在韩国就叫做韩国感恩节。
如果硬要配对,那么八月十五(人节)是紧跟七月十五(鬼节)而来。鬼节(盂兰盆节)是佛门节日,唐代兴佛,所以鬼节很昌盛。所以,八月十五的兴起,似乎与佛教的兴起有关,是配对鬼节的一种补偿性措施,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