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20年后说说阜新大火

已有 12398 次阅读 2014-11-19 08:19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火场逃生

20年后说说阜新大火

 

山东寿光大火过去两天了,火灾原因还没有出来,很多人以为消防很简单,碰到这种难题,才能凸显消防的专业特征,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不能很快找到原因的,而国内的非职业化消防制度是不让人长时间积累的,这就火场调查工作带来勇气和经验的两难困境。为了避免发生扯淡行为,这里我来说一说20年前的阜新大火,如果你看懂了阜新大火,寿光大火似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到处是常识,事事很简单,那为什么还会死人呢?阜新艺苑歌舞厅大火是一次典型的室内火灾,发生在千岛湖惨案4个月之后,克拉玛依大火的11天之前,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和克火相比,阜新大火没有‘让领导先走’之类的说法和困扰,没有道德问题的拖累,所以相关的认识研究可以进行得比较彻底。现重温阜新大火的逃生路线,对于认识火场逃生问题有帮助。

 

1. 火灾经过

根据辽宁省政府调查处理报告的说法,1994年11月27日13时20分左右,吴志国(男,18岁,阜新市化工技校学生)在舞厅3号雅间内给邢胜利(男,17岁,市玻璃制品厂工人)等人散发香烟,邢胜利坐在角沙发顶部,用卷着的报纸燃火点烟,随手将未熄灭的报纸扔进所坐沙发的破损洞里,致使角沙发起火,而后,邢胜利和陈福生(男,18岁,待业青年)把起火沙发两侧的沙发拉出,又跑到吧台拿来汽水灭火,用脚踩火,未能扑灭,进而火势蔓延,火焰窜出了3号雅间,将舞厅墙壁悬挂的装饰布点燃,火势迅速扩大。当火焰窜出3号雅间,迅速蔓延时,人们一起拥到北门逃生,由于门窄拥挤且有5级台阶,有的人又返到南安全门(安全门平时上栓挂锁,很少有人知道)。在舞厅的304人中除逃生的幸存者71名外,其余233人不同程度一氧化碳中毒,无力逃离火场,导致大规模烟气中毒,丧失了逃生的能力。不久,火场建筑的迅速坍塌,导致死亡率极高。

另一说法是,13时28分左右,该舞厅三号雅间起火。舞厅承包人王文忠听说着火后,跑进舞池,看到是三号雅间西南角从下往上着有l米多高火焰,返身跑到寄存处提起1具干粉灭火器,扑救无效后报警。所以,报警时间有为救火而造成的延误在里面,关键是当事人看不出火场危险的燃料的危险性,所以发生一系列错误是可以理解的结果了。

 

2.损失原因

大量可燃装饰材料使火灾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装修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廉价的易燃材料。艺苑歌舞厅总建筑面积280平方米,1994年5月进行室内装修时,主体大厅23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吊顶采用木龙骨,可燃胶合板贴壁纸,墙壁使用棉丙胶织布装饰。附属建筑(雅间)45平方米属简易压式装修,采用可燃胶合板吊顶,四周墙壁悬挂化纤装饰布(棉丙胶织布),燃烧速度快,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烟雾,并形成带火的熔滴,致使起火后火势迅速蔓延。这是火场发生的燃料背景,这些化纤装饰布是造成悲剧的最主要原因。经专家验证,只需10.9秒即蔓延至棚顶。吊顶为三合板,燃烧速度甚快,5分钟能达对面墙的边缘。地面靠墙可燃物(80余个人造革面,内垫聚氨酯泡沫沙发)及墙面下部装修被上面掉落的火先后引燃,从而会形成立体燃烧,进入猛烈阶段。

据报,消防部门在13时37分接到报警电话,42分,消防队员到达火场,当时已经火势猛烈(可能已经达到轰燃状态),灭火过程1个小时(太长,有灭火能力不足的因素在里面),14时30分大火彻底扑灭(因为燃料烧光了)。

 

3.死亡原因

该歌舞厅于歌舞厅是排练厅改造,原有的高度是7米(按照汉武帝的观点,高屋有助于防火,因为烟气主要汇聚在屋顶,屋顶高烟气对下层燃料的辐射强度低,所以更安全),南北墙上方距地面3.5m高处有12个窗户全被封在吊顶之上。这样,可用于排烟的窗户在改造后不能发挥排烟效果,所以室内的存活条件急剧恶化,这是造成死亡率高的关键之一。

另外,空中立体布置的彩带也是造成火焰空中蔓延的致命要素。既然是彩带,就是热薄型(thermally thin),意思是传热不需要时间,即古代“蓦地烧天摹地空”。由于固体燃料的预热需要时间,燃料变薄以后,比表面积增加,就没有预热燃料的需要,因此点火加速进行。1940年节奏俱乐部火灾(Rhythm club fire)中有209人被烧死(中毒),关键就是舞厅布置了很多Spanish Moss(一种干燥的装饰性植物),结果一点就着,和1977年新疆伊犁大火中的花圈着火性质极为类似。


1,1940429日的节奏俱乐部大火,死亡209人,全部是非裔美国人,所以后世不敢研究这一问题,怕政治问题。

 

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使人失去逃离能力。由于上述可燃物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烟粒子等充满大厅空间,使能见度降低,并且人员不能正常呼吸。对人体危害致死的成份是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时,吸气数次人便失去知觉,经一二分钟就可致人中毒死亡。舞厅总体积约为1500立方米,只需15立方米一氧化碳就达到了人的致死量(这种说法不够科学,致死有时间长短的因素在里面)。据估算,火焰从3号雅间窜出(表明火灾失控)后的3至5分钟内,在舞厅内的人发生烟气中毒而丧失逃生能力。辽宁省公安厅刑技人员对其中6具尸体的血样进行抽样化验,均含有一氧化碳,表明现场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建筑坍塌或中毒昏迷都会造成无法逃生的局面。事实上,在笔者印象中,除了克拉玛依大火的踩死比例比较高,大部分火场的死者都是因为没有采取自救措施,烟气中毒而死。一般认为火场伤亡的80%是中毒,大部分情况下100%是中毒。

 

4.逃生问题

逃生门有两个,北门朝大街,原来是后门,比较狭窄,仅0.8米宽,改造后作为歌舞厅的主要入口(方便外部观众的行动,方便管理,但不方便逃生)。其内外门口各有一个5步和6步的台阶疏散安全门宽,门前用布帘遮挡(不易察觉)。南门双开,是主要的逃生通道,但当时上锁,是女主人李革新逃生前把门打开。由于人们都是从入口(北门)进来的,因此大家都指望从入口逃生,原路返回是所有群体伤亡的通病,也是人群行为学和逃生学的最大挑战。

阜新大火为人谈论最多的是所谓的过量人群。从逃生容量来判断,按照每百人使用0.65米逃生宽度(聚会场所,如电影院,的开门逃生容量的要求),当时的容量为有效宽度(两边各减去0.15米)除以0.65(每百人0.65米),则南北两门的总逃生容量是308人,因此逃生容量是足够的,关键是没有用上。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发生群体恐慌,导致群体踩踏,在北门出堆积的人体有100多人,1.5米高的人墙是拥塞踩踏淤积的人体,这是逃生不畅的关键。按照消防常识,聚会场所应当设立两个以上的距离足够远的逃生门,所以当一处发生拥塞应当到别处找机会。当时火灾发展迅猛,人为断电造成逃生在黑暗中进行(也是女主人李革新所为),造成群体恐慌,群体恐慌的人群无法接受外来的信息,大家都专注于从原来进入的入口逃生,这是群体伤亡的关键。

如果南北门都打开,如果正常通过,大约2分钟可以全部逃生。但北门只有0.8米宽,且有5级台阶(高度差接近1米),人多在台阶上摔倒,或者在窄门卡住(所谓的arch现象)。南门虽有1.8米宽,且有5级台阶,可着火前此门上栓挂锁,后来女主人李革新逃生前把门打开,但由于人群极度恐慌,没有及时发现,导致仅从南门逃生6人(其逃生容量是(1.8-0.3)/0.0065=231人),其余都是从北门逃生(有65人),包括20位伤者。

阜新大火逃生过程的两大致命错误都是女主人李革新造成的,开锁延误和人为停电(后者是李革新接受到的消防培训内容,有其内在的考量)。当时的人群缺乏自救常识也是关键的因素。主要受害者是年轻人,年轻人缺乏常识,容易恐慌,在火势和停电的双重作用下,群体恐慌迅速发展,逃生决策发生重大偏差,导致重大伤亡的悲剧性结果。聚会场所冗余配置出口,太平门尽可能远地布置,这是逃生的常识。保护口鼻,自救可作镇定防恐用;蓦然回首,安全就在烟雾缭绕处。有道是,火灾迅猛有原因,燃料堆积布置危。出口障碍易拥塞,原路返回招风险。


2.阜新艺苑歌舞厅大火逃生线路(根据有关的说明文字绘制)。

 

不知道读者看了上面的分析有什么感想?第一,火场停电是我国的消防培训内容,是鼓励的做法(比如深圳舞王大火,也是主动停电引发恐慌造成),却带来了严重的恐慌和群死群伤的伤亡问题;第二,锁大门,开侧门是群体场合的常见做法,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包括我们的消防部门也都视而不见,这是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问题,是体制问题,与当事人何干?第三,阜新大火的处理方式,是千岛湖惨案的延续,难道对11天之后的克拉玛依大火一点影响也没有?当事人不过是在执行全社会教会他的应对办法而已。我们把当事人判刑了,一点也没有改善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这是鼓吹人祸论和问责制的恶果。只要有人被判刑,一定有真相不能见光,这是火场事故的通病。而中国文化逢灾必判刑,则是我们无法得到经验和教训的关键性文化障碍了。如果不判刑,我们消防工作者可以把问题的古今中外前因后果研究得清清楚楚,如果要判刑,我们就这也不敢说,那也不敢说,只好说舆论希望得到的结果了。问题在于舆论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总是用道德观来挤兑真相,让我们无可奈何。这是文化问题,与消防认识是关系不大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844495.html

上一篇:从寿光火灾看民办消防
下一篇:说说寿光大火的成灾条件
收藏 IP: 68.33.171.*| 热度|

5 马建敏 丁大勇 李健 罗汉江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