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综述为何难? -- 来自工程领域的看法
看了武老师的观察,笔者从工程领域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为何综述难。
综述不是说明那些人做了些什么,而是理清理论发展的脉络,指明为什么需要这样研究,以及有哪些成果,成果该如何利用。现代综述有长篇化,应用化的倾向,不但要看综述了哪些理论,还要看解决了哪些问题。现代综述动辄几百页,靠近专著,比如Sirigniano的Droplet专著是紧跟着综述出版的,洋洋大观,叹为观止。
1. 写综述需要原创性的贡献,否则人家不理你;
如果你对别人的想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很难提出自己的创见。所以,综述的前提是个人在本领域的创见。无论是数值试验还是试验研究,都仰赖对原始理论的突破。好的试验结果,往往是对理论突破的结果。不能从理论上有所突破,是难以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关键,也是写综述最难克服的障碍。乔布斯虽然不是做研究,可是他的设计哲学“简单就是最好的”,可以说是贯彻了始终,这一指导思想,可以用来写综述。事实上,《乔布斯传》的核心,就是一份有趣的综述。没有指导思想的综述,就是“科研新鲜人”的读书报告,罗列事实而已。
2. 写综述要对理论系统有所掌握,知道每一个领域的进展程度;
所谓的学术大师或巨匠,都是对系统理论掌握得比较好的人,他们的学生,天然拥有对学术的全面认识,可以拥有更高的视界(field of view)和更深的见识(Insight)。阅读别人论文的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理论水平。高水平的研究者,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所以会看文章,看结果,看过程,一点就通,不是学到新东西,而是新东西验证了心中的理论,所以“见木又见林”,是高效的科研工作者。如果,阅读一篇文章感到很困难,往往是读者的理论准备不足,往往有会追溯到老师的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这是有深刻联系的。所以,一个好的理论工作者,往往会形成一个学派,而缺乏深刻的理论,则形成谁都干科研,“见木不见林”的局面。
3. 写综述要对综述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有所掌握。
中国一直派出了一大批“游学生”,他们在美国没有很大的压力,有心者可以修课,补充基础。无心者,那就难说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才会深入对本领域的原创性文献进行探讨,越是名校出身的教授,越对原始理论有心得。跟他们上课,对于真心作学问的人来说,是享受。如果没有从头到尾推导一下火灾蔓延的Emmons理论,你对火灾蔓延的理解是很难深入的。所以,写综述的人,往往最缺乏的,是对本领域最原创文献的深入认识。“没有吃过猪肉,不能没有见过猪跑”。这就是美国综述最多的秘密,因为知识的传承搞得好,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
4. 写综述要有资料来源
工程领域比较成熟,原始贡献往往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不存在一篇文章几百篇引用的情况),能否下载到?能否被评析到?对此,名校有优势。我在美国公立大学毕业,有些文章在数据库就搜不到,而我曾经在耶鲁图书馆调研了几个周末,对私立大学的科研实力深深折服。起码,不会存在被搜索文献需要另外付费的问题。所以,经济实力决定了大学的科研实力。所以,能够写综述的人,往往是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没有数据库,我们不能作“无米之炊”。
现代的工程领域科研文章,一篇文章需要浏览100篇,精读50篇,引用25篇,才能把你所要研究的内容的现状说清楚,然后才能动手表明自己的科研内容和特色。而综述性的文章,比如Progress of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的综述,动辄100~400篇文献,让人叹为观止。现代软件可以帮你轻松管理这些文献,关键还是要有灵魂,把这些零散的文献都串联起来,浑然一体,这是理论的魅力,也是“功夫深”的体现。能够发表一篇大家认可的综述,大概学术地位是相当稳定的。
美国是强调专业化的社会,能够写综述也是个人专业化水平到达顶点的具体表现之一。我国在法律、经济、社会领域都缺乏对专业精深水平的鼓励,可能是无法推动大家写综述的背景原因。至于缺少时间、缺少文献、缺少支持、缺少眼光,都是表面性的东西。一个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在美国可以收取每小时500美元(20年前美国消防顶级专家的待遇)的报酬待遇,中国有这样的制度来保证专家的收入么?每一次事故,中国的法律体系都是大而化之,通过“人祸论”,判几只替罪羊,就解决问题了。这是用民意引导法律,牺牲的是教训和真相。国内有些专家的法庭证词,给人的感觉是搞笑,因为没有充分的制度保障,不能产生“高精尖”的专家。没有这样对专业知识重视的制度,凭什么要求专家去写综述呢?写综述,是求取名声的一种手段(没有稿费,回报仅仅是大家对你学术能力的认可),如果这个名声不能转化为收入,就不会有人“排除艰难万险,力争学术上游”了。这是难以写作综述的背景原因吧。
“知识分子是弱势群体”,这是因为知识分子缺乏平台,其实平台是有的,比如写综述的能力就是登上世界学术舞台的平台之一。可是,当我们的制度不需要这种平台的时候,就只会看见外国人的贡献了。
说几句题外话,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最为人诟病的是,只考察一种能力(记忆能力)。可是这种社会是多样化决定的,一种思想占据垄断地位,往往是全面崩溃的先兆。比如,我至今还记得10年前的某一天,我们这帮穷学生,欢天喜地地去商场抱回一台崭新的只要200美元的29英寸电视机(长虹),为中国的制造能力感到骄傲。可是,一转眼的功夫,日本货来了,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血洗全美各大商场,长虹电视一下子就不见影子了。所以,在现代社会的高压下生活,不能对过去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就不能把握未来的趋势,就是学术市场的失败者,这可能是美国综述多的动力之一吧。
另外,教授本来应当是知识的创造者,可是炮制文章,需要原料(就是文献),文章发表了,总需要废物利用一下吧,最简单的废物利用,就是写一篇综述。美国职业律师的职业考试,几篇对法律问题的综述是敲门砖之一。所以,我们想当专家的人,都害怕律师,因为我们的专业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就会学到手。那么,靠什么让那些高速学习的律师继续请我们打官司?靠综述,以量取胜。在法庭上的短时间内打赢官司,看谁有经济能力请到最渊博的知识储备(专家),综述是衡量标准之一。我国各行各业的专业能力不足(马航危机是最明显的高精尖技术大比武,完全依赖引进技术的中国可以说是完败),不能以人为本的司法体系是绊脚石、拦路虎。
说来说去,是制度没有鼓励高水平的综述产生,个人的努力总是在迎合当前的制度需要而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