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少见多怪丽江火

已有 3398 次阅读 2011-3-6 02:18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fire

少见多怪丽江火

 

最近,《南方周末》对丽江大火发表了一通议论,典型的中式逻辑思维,出问题了,一定是森林防火体系落后造成的。如果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认识这场火灾,真相还是非常简单的。

 

虽然大火烧了24个小时,过火面积只有25公顷,对于常见森林火灾的上千乃至百万公顷的火灾来说,实在不是大火,甚至中型规模也算不上(当然可能国内定义比较狭窄,这取决于定义,而不是估算的说法)。燃料是天然的毁林之后的次生林,因为是天然产生,因此也没有什么经济损失。由于当地在去年的林火战斗中损失了12条人命,因此这次火场战斗非常谨慎,没有拼命,也就没有生命损失,因此丽江大火非常普通,根本不值得深入反思和大张旗鼓。那么,为什么要如此声张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旅游资源需要经常性地宣传,没有知名度,就没有游客。就此而论,为丽江宣传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机票上涨了。

 

丽江大火的原因,虽然仍在调查,但一条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冬季干旱(2010年冬季,丽江市玉龙县等西部地区的降水量都较正常年同期偏少61%。)。因为缺水,燃料的导热系数下降,原来是热厚型的燃料变成了热薄型的燃料,点火速度加快(在同等的火灾蔓延危险之下),因此容易失控。 这是固体燃料失火的主要因素,闭着眼睛也可以这么说。 一般而言气候寒冷会导致风干物燥,导致火灾多发的局面。但是如果气候温暖而空气干燥的话,仍然是火灾多发的局面。所以历史上的大型火灾大多发生在秋冬,夏天也有一些,但往往是气候反常的结果(如前年夏天的澳大利亚,去年夏天发生在俄国的大规模火灾)。 柳宗元的永州之夏(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和王阳明的庐陵之夏(公元1509年)都是后一种情况,与天气的反常干旱有关,也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自从我看了竺可桢的气候变化理论之后,心中有一条温度变化曲线,看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用气候变化的温度曲线来比照,原来如此,屡试屡验。

 

如果认识了野火的不可避免性,我对国内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的森林火灾应对体系是表示怀疑的。不错,“早发现”确实可以带来“早控制”,“早扑灭”的效果,但是,扑灭了火灾以后的燃料还在那里,今年不燃,明年燃,今年不大,明年大。所以“早发现”之后应该是“早评估”,该灭的灭火,不该灭的火灾,就让它烧光吧,为此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及早针对历史和气候原因作出合理的判断,在损失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让它烧光(如今年丽江大火基本上是放手让它烧光的,为什么?因为无利无命,没有失控的危险,还是放手吧。)对此,国内认识不够,烧掉的林木是国家的,但你能够收获这些林木么?在你兑现股票之前,股票只有账面价值,而没有实际价值,林木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问题。 想当年,不问青红皂白,有火就灭,造成了大兴安岭大火200多条人命的损失,这是有户籍的统计结果,真实伤亡是无从查考的,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损失,为此我们需要有全面的认识。

 

由于资金充沛,美国对野火问题也是积极应对的,美国当前的灭火制度是100年前老罗斯福当政时建立的。但灭火投入越大,灭火效果越好,却造成了火灾规模越来越大,和有人故意纵火,以期参与救火行动的局面,这是很值得深思的。森林警察投入大,收效低,却不是常常有活干。按照国内特有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考逻辑,建立大规模的森林警察队伍,投入大,收效低,对于森林的长远发展不利。一次火灾发生之后,需要几十年恢复到原来的燃料负荷水平,而国内这时却是增加投入,收效当然不彰,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森林火灾问题的解决,在于隔离人类与森林的接触,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在火场的被动损失,而原始森林的损失,本来就是大自然代谢的一部分,干涉其自然的代谢过程,只会造成火场损失越来越大。

 

我的背景是室内火灾,对森林火灾只有一点基于火灾动力学的认识,但我看所有的报道,都缺乏基于火灾理论的认识,因此发生对灭火哲学和认识上的偏差。阅读国内报道之后,我有以下的想法。

1.       加强长期防火工作,把气候变化趋势和燃料负荷的增长结合起来,作出合理的火情预报。今年进入防火期一个月,云南省已经发出7次预报,这种报警频率,谁都受不了。报警太多,等于没有报,这就是“狼来了”综合症。通过教育,让人人都知道风干物燥的危害,自觉控火防火,是消防科普的重大挑战。

2.       综合认识林火工作,改变“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的模式,而是“早发现、早评估、早应对”,一切以减少损失,优化过程为考虑,既救人又省钱是所有火场行动的目标。

3.       火灾是社会的损失,信息当全社会分享。美国责权利分清,所以大家都积极分析火场伤亡原因,不必有种种的顾虑。国内的信息很不透明,公开的信息总是往人祸上引导,所以火场伤亡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这是很浪费的一件事。我看道孚大火,立马看出其中的导致伤亡的常识性问题,只因为我看到了比较详细的信息而已。不能公开信息,我们的科普事业永远是编造和硬凑,不能贴近民众的认识,因为不能有效利用民众的兴趣和关注点。

4.       因为认识不清,国内灭火工作是相当粗放的。领导对预报的认识,不如到火场瞎指挥。问责制的推广,导致领导没有长远眼光,唯火场表现是问,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当然不是应急管理的最佳选择。应急在于计划,在于提前准备资源,而不在于火场凑热闹,瞎指挥,浪费资源。要求领导(一把手)上阵指挥,没有经过培训的领导,往往在救灾问题上乱发言,救灾本来是相当专业的一件事,不能赶鸭子上架。救灾也是相当耗费资源的一件事,汶川地震中有很好的例子。

5.       人定胜天,有火必灭,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认识,干涉了大自然的调整过程,没有顺应气候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投入大而收效微。对此应当深入研究,评估整体的好处,而不是一时的好处。很不幸的是,我们的官员评价体系与人民的长远福祉有矛盾,这不是我个人能够指责的。

 

有道是,丽江大火旺人气,林火投入看效率,自然代谢靠林火,林火失控因气候。

丽江大火看上去很危险

丽江大火损失其实不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419165.html

上一篇:说说亩产过万斤
下一篇:也说工程选修课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4 吕喆 武夷山 杨月琴 vtwang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