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工程教育三层次

已有 10207 次阅读 2011-1-6 22:29 |个人分类:工程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改革, 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三层次

最近国内对工程教育讨论很多,中国的大飞机项目、奔月项目、高铁项目和航母项目,都是对工程教育领域利好的消息,因此工程热还将持续几年。目前的形势大抵相当于美国肯尼迪总统宣布美国将要第一个登月时,美国民众对于工程学科的学习热潮。网上对工程教育的反思,大抵集中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还是专门教育)、教学内容(重理论还是重实践)和实践环节(全职实习还是业余实习),这三点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毫无悬念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专业,该如何处理,需要根据情况加以考量,这里谈一谈工程教育的三个层次,有助于因地制宜,灵活设计工程教育的内容。经济理论一直强调,只有分工,才有效率;社会发达在于专业化,而不在于人多力量大

美国的教育评估机构ABET,把技术科学的专业分成三大类:Engineering(工程),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工程技术), Applied Science(应用科学)。最高档次的是工程类,不但要求工程数学的各种分支(因为NCEESEIT/FE考试覆盖这些数学基础),还要求人们能够灵活推导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工程师靠公式和推导谋生,因此待遇较高。次高的专业是工程技术类,工程技术需要大量的计算,学生们需要掌握公式和图表,得到预期的结果,但没有推导和开创的压力;最后档次是应用科学,这是为那些社区学校或某些私立学校准备的,是最为初级的专业评审。具体说来,就是没有公式,或最简单的公式,主要靠观察、阅读和总结来谋生,如火场调查人员,纯经验的专业,基本没有公式,完全靠观察,比较,记录和总结来工作。

拿工程学科中最难的一门课《流体力学》来说,应用科学类的消防专业使用《消防队水力学》,就是各种代数型的公式,根本没有微积分。消防队员基本都是高中水平,《水力学》中的公式重新加以拟合,得到的经验性公式可以让高中生掌握。工程技术类的消防专业使用《水力学》,和给排水专业相似。需要掌握Moody图和Hazen-Williams公式即可。而工程类的消防专业需要《工程流体力学》,包括液体和气体,也有不少经验性公式,但需要掌握雷诺数来区分流动性质,选用相关的公式,就比较复杂了。在此之上,还有理科的《流体力学》,那是某些少数学校开设的理论课,非天才不能学下来,国内某些学校喜欢采用高深的力学,让人学傻了,逃离工科,就是必然的结果。

我国早期的工程教育,比较倾向于理论。例如清华的工程学系,一定要突出一个学字,就是代表理论的深入,是突出工程中的理论应用的表现。老一辈教育家(如叶企孙),出于对国家落后局面的急迫心情,突出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是可以理解的。老一辈工程毕业生,赶上两弹一星的机会,纷纷改行(放弃本来的研究兴趣),付出了相当的精力,很多人得到了院士的回报。但是和MIT毕业生的开创产业(开办了多少企业,雇佣了多少员工,这是美式的成功观,对此国内的工程教育理念有偏差,还是没有以人为本啊。)相比,我们的高层人才又缺乏某种闯劲,这是国家大形势带来的结果,不能全怪教育。钱学森的技术科学,从其理论配置来说,还是走工程学的思路,把工程理论化,可以搞载人航天,就是搞不了载人电梯(的市场普及)。我没有进过清华或MIT,对此(工程学的内容)不敢多评论。

我国引入的苏联工程教育,应当是工程技术类,反正都是要下工厂的,会用公式就行。我国曾经封闭国门,技术发展几乎停滞,因此工程学科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发展了。教材之迂腐,让老师难堪;然老师也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因此那种有突破性、善于解决问题的工程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绝大多数老师都不知道。《习题集》偏难,脱离工程实践,还是不作也罢。那些根本没有见识过什么是工程的老师,越努力,产生的次品越多,还不能批评,这就是国内工程教育的困境。我所接受的热能工程教育,大抵是工程学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的专业内容,就是缺乏一种工程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对工程的认识,在于开创和发展。消防领域,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每一个教授都能在某一个方向上开创一片天地,让人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很多老师都在孜孜以求地推导公式,就是希望用的人多了,公式就带上了他的名字。发表一篇文章,意味着你对这一领域承前启后,完全深入了解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大师就是上课时,能给你闭着眼睛推公式的人,也是能够通过编造应用题,让你找到利用所学理论的机会。好的教科书,附带的习题也是非常精当的。一本流行的教科书,可以让著者轻松进入百万富翁的行列。这就是知识的价值和工程的机会。显然,国内的老师根本没有看到这些机会,也享受不了大形势带来的机遇,还是国际交流不足啊,语言的障碍很明显。

去年,我在一所私立学校教书,学生中有不少对微积分很感冒的人,他们大概读理工都是错误的,然而,他们喜欢消防,就给他们一点机会吧。应用科学,是给那些初级学问的美化之词,意思是用用嘛,不必当真。我国大概都降低到大专或中专水平,美国都是大学学位,有时给一个Associate 学位,那是让人早一点毕业的快车道。教育是一项产业,人家愿意付钱,干嘛要在学位上卡人呢?台湾的入学机会快要赶上美国了,中国也会很快赶上,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有需要,必然有商机,质量如何看?还得靠评估。教育评估总是要搞的,就是不能官方(教育部)来办,这个话题太大,以后慢慢谈。

1.工程教育层次之比较

 

数学

流体力学

公式

实践环节占专业课的比重

消防工作

应用科学

无微积分

消防队水力学

相当简单

20%(估计)

消防队员/火场调查/安全检查

工程技术

初级微积分

水力学

套用公式和图表

50%

安全检查/保险评估/消防工程师

工程

微积分

工程流体力学

推导公式,数值计算

20%

消防工程师/消防咨询/消防研究

工程学

泛函分析

流体力学

不详

 

那么,表1中对比了工程教育的四个层次,为何题目是三层次呢?因为ABET管不了工程学教育,管不了天才的培养,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某些高校可以招收到高素质的学生,保持高水平教学,那是她的自由,对此不能加以限制。我也没有经历过这种教育,因此不能深入讨论。我国的问题在于,把工程学教育套在普通的学生的头上,忽视市场的需要,容易让人厌倦(产生逃离工科的冲动)。现在还有不少教授鼓吹钱学森的课程设置,一点也看不到学生能力和水平不足的具体状态,这是掩耳盗铃的做法。我国工程教育,要么走工程学的路线(加大理论内容),要么走工程技术的路线(照本宣科),就是没有多少真正的工程(开创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很多人没有察觉的一件事。

那么工程教育改革当如何进行?首先要立足市场,看学生的未来走向,为学生量体定做教学内容。学生总是要找工作的,学校周围的就业机会决定了市场容量。我现在的学校是定位在工程技术上,为什么不能再上一层楼呢?因为市场容量有限,我的母校已经占领了工程教育的领先地位,超越不是没有可能,往往是代价高昂(需要聘请高水平的教授),而收获有限(不能靠近首都或保险业中心,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只好屈居二流(如此经营70年了,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国外教育的专业配置,可以从地理、气候和就业环境找到线索,而国内的专业同质化严重,大家都拥有相同的理论,缺乏相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该招谁呢?找不到工作,就是教育投资的失败。任何失败都会反映到入学率中,这是最终的评判,也是一条经济的杠杆。国内教育在多年抑制之后的大扩张,把入学率的基准掩盖了。某些学校的涸泽而渔,面临的就是没有学生的后果。

其次要搞教育评估,给工程教育的大市场规定发展方向,驴走驴道,马走马道,不能在一起竞争。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多元化的,过去高考严格,还有筛选的可能性,以后学生层次复杂,更应当有所针对地引导学生就学。如果学生知道自己毕业后干什么,大概教育投资就成功一半了。随便问一个学生,你知道自己未来会干什么工作么?美国学生对此的信心比国内学生强,这是有意识培养的结果。套用李开复的话,“人生的成功在于选择”,不能主动选择,就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因素了。

第三,工程教育的核心在于开创和发展,对此工程协会提供了很大的平台供成员发挥。每一次灾难,都会有人思考,是否是标准不足?是否是规范水平低。一旦发现不足,就会在成员中形成一个工作小组,协调一致地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改进和更新规范。大家都是免费工作,好处是什么?名气,影响和尊重。我国的专业协会国营化程度严重,对政治的考量要超过对技术的考虑,对于动员、组织、提高成员的工作很乏力,因为不需要自立自传自养,所以没有发展的动力,这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件事。我国消防法规落后,给有关方面很大的腐败空间(合不合法,有关方面说了算,因为消防法的可操作性不足),这是可以改进的,关键还是工程师的自治没有搞好。

工程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还有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有力补充,这里仅对工程教育的层次作一管窥,任凭读者评说。

有道是,应用科学少数学,工程技术重实践,工程教育多创新,天才才搞工程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401799.html

上一篇:双语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法庭之上看专家
收藏 IP: .*| 热度|

11 方红 阎建民 陈绥阳 孙学军 黄富强 袁贤讯 杨正瓴 吕喆 唐常杰 dreamworld vtw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