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年开博的文章,多数都是写一些有关以前的回忆,那是属于过去的“美好”。回到现实,作为一个中年高校教师,还是写点跟自己工作有关的事情吧,不枉是在科学网这个平台上。
一年下来,科研工作毫无特色,重复去年、前年及再之前的失败而已,这应是双非高校多数无帽子无职务普通教师的常态,由此我也心安了;服务社会方面,去了一些企业调研,进展虽然不大,倒是我想努力的方向;教学算是良心活与本职工作,作为非教学部门的人员,本身课时要求并不多,依旧带了四个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多上了两门新课。往年教学吐槽较多,这次还是成文总结一些心得,与同行们分享之。
上半年本来没课,临时接了大三创新班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6学时)。创新班类似我们学院的临时尖子班,同学们是通过报名、面试选拔出来的30人,这个班多数同学以后都是要去985、211的高校读研。听课气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就是不太清楚上完课后这些学生中有多少人的论文写作有真正的提高。其中就我自己指导的两个同学而言,她们从第三学期开始进实验室,经过2年的积累虽然参与了2篇论文,但是写的东西离发表要求还很远,显然这门课难以有马上的效果。这种速成班的教学,主要是给学生们讲规范与标准,特别用了大量优秀论文的案例参考,讲述如何写好论文题目、摘要、前言、实验、结果与讨论及结论等部分。与本专业的实验学科属性类似,论文写作方面学生必须要有实践环节才可以得到真正锻炼。
就像清北无法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的概况反而是众多双非院校更可反映国情一样,选拔出来的创新班尖子生是小样本,而要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得从常态学习班级中可窥一二。下半年,作为第一主讲上了大三材料物理专业的《材料物理性能》48学时中的40学时,这课我上了差不多有17年,多年来上这门课的好处就是让我把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质及其对应的应用领域都略微懂点。尴尬的是这个专业快要优化掉了,所以估计还能上1届学生。此门课内容以材料的不同物理性能为章节,涵盖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声学及功能转换,其中磁学的8个学时由第二主讲许博士讲授。
这门必修课有54人选,其中有2人是上一级未过的(正考及补考均未过),还有2人缺考。平时成绩满分40分,包括平时作业30分,思考题10分。平时作业为每章结束时,课堂随堂10几分钟的几道习题;思考题则是每节课布置的文献及与文献有关3个左右的问题。平时成绩给的比较宽松,以态度考核为主,最后平均分34分。即使是在如此高的平均分基础上,最后综合成绩依旧有15人挂科,90分以上只有2人,80分段6人,70分段、60分段及60分以下三个范围人数相当,都在15人左右。如此与正态分布偏差太远,现实的学风很骨感(如下图)。类似于介电常数的频谱分析,80分看来是一个临界,两边不是一个机制,一边是慢响应的躺平机制,另一边的高频机制反映出仅有15%的人在学习。还有3个同学卷面分分别是2、3、4分,大概是量子起伏所致。
我刚成为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喜欢把学生分成三种类型:主动学习、摇摆学习、放弃学习,大概各占三分之一。第一类启发一下即可,第二类是我重点注意的,希望他们有部分往第一类那个方向移一移,第三类能争取少量往第二类方向靠一靠。很可惜,学风不是一日之寒。
下半年,还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的《材料科学前沿》(32学时),主要原因是因为担心专业优化后没课上。上课前看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材料历史的主线、诺贝尔奖的材料科学、各种材料的研究现状。这个博士点招生10多年了,起初博士生招生不太理想,尽管名额只有几个,却大多生源为在职。大概这5年左右,竞争明显起来了,低于50%的招生率,所招的学生基本都是应届硕士生,上课的面孔显然比前些年年轻了许多。这门课整个博一35名学生都得必修,我要求每人做20分钟的presentation,以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可以看出,博士生们经过硕士阶段的训练,ppt多数做的很好,专业性强,虽然深度各有差别,但起码有一多半同学口才很好。这也可以对照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习区别,前者是主动选择,后者多数是被动的。
这门课的好处,也让我被动了解了一下材料学科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下作为本校双一流建设排头兵专业的研究风向标。如下图,含能材料、核废与核安全是学校重点发展的特色方向自然属于重头,能源材料特别是电池研究也是在国家战略发展动力电池及学术研究热点的夹持下不遑多让,倒是高分子材料的比重之高让我没想到,这也说明近来该方向的专业教师队伍有质有量。相反,本校(原为建材学院)传统的建材比重不高,这大概受土木建筑行业下行的影响。这门课有几名学生是来自附近公司的研发骨干,他们也讲了各自行业的痛点与发展趋势,让人更感觉“产学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各方面的资源配置与组合如何推动这个事值得思考,不然又如多数专硕一样并未深入到企业的应用研发最后效果不佳。讨论的环节中,我们还就“选题的差异化”讨论过,避免研究陷入内卷的人海中。
这门课将在本年的最后一天考试,主要是考察同学们对自己领域的科学问题凝练,这有点类似自然基金本子的核心所在。这不又到了一年科研人员写本子的时间节点了,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工作生活中凝练闪光点与创新点,以让自己的付出更有意义和价值。
2024.1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