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hu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huyi

博文

想学好提示词写作吗?推荐给你一本好书 精选

已有 1001 次阅读 2024-12-25 16:2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推荐少卿的《AI 帮你赢》。

最近期末事务实在太多,尽管少卿前些日子就把他的新书寄给我,但我一直忙得没有整块时间安静下来畅读。

!

好在我一直用碎片化时间边读边思考,直到今天才终于把它全部看完。结论是 —— 确实是一本好书。

我今天还特地去看了一下这本书在「得到」电子书的购买排行榜,它在科学技术类里排第一

我想,这倒是毫无悬念。就我近期接触的同类书而言,它对于提示词工程的讲解最透彻、最有体系,也最能让人学到「根本功」。

如果你真的想用好 AI,想让它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那么 写出更优质、更精准的提示词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学问,不只是简单地告诉 AI「给我写一篇文章」这么粗糙。

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往往只是「授人以鱼」,帮你解决一些眼前的具体需求。你遇到一个任务,它就给你几个提示词参考。好用是好用,可一旦场景换了、需求变了,你可能就会觉得力不从心。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授人以渔」,让你学到一整套关于提示词设计与思维的方法论,长期受用。

让我觉得非常难得的一点是,这本书不会从一开始就对着你说,「面对这个任务,就应该使用某个提示词;碰到那个任务,就应该用另一个提示词」。那样的讲法也并非不好,至少来得直接,短平快,效率高。大多数时候,如果一个任务已经有成熟的、体系化的流程,那么参考现成的提示词就行了。甚至在国外还有类似 "AI prompt marketplace" 的网站,上面可以直接付费购买各种有意思的提示词。

再或者,很多人甚至会用一些「越狱」的方式,把大模型内部用过的提示词直接抠出来。

这样久而久之,就让大家觉得:「提示词好像不算什么稀罕东西,想要的时候随处可得」。

可问题在于,那些都属于「别人已经总结好的套路」。当我们要面对新的任务,或者之前没人写过的需求,怎么办?这就需要一整套能与AI协作、摸索和迭代的思路和方法,才能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出真正有效的提示词。

说是这么说,做起来却不容易。想要在这个过程中与 AI 配合得好,先得了解 AI 究竟是怎么工作的。但现实是,很多人对 AI 的运行机制只是一知半解,甚至误以为 AI 就像某种「神奇的黑盒」,把指令扔进去就能自动生成神作。其实哪里有这么简单?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它能点破「关键所在」,并且专门花了篇幅去补全那些你需要事先了解、但常常被忽视的原理。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只要在前期把大模型对提示词补全所需的准备工作尽量做好,后续你想要的结果就会像高山流水一样自然流淌出来。也正因为此,我在阅读时忍不住在书上做了一个醒目的批注:「言他人欲言而未能言」。这是对这本书写作风格的最好概括——它总能精准击中我们心里那块说不明、道不清的关键点。

除此之外,要想和 AI 对话更高效,书中还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实操方法,比如「黑话」、「白话」、「升维」、「降维」和「横向迁移」等。这些词听起来有点神秘,但说到底,都是在教你怎么换维度、换思路地与 AI 沟通,更深入地挖掘它的潜力。但在我看来,这些方法里最核心的还是「苏格拉底式的追问」。其实,时下最强的大模型在内部推理时,也会采用类似苏格拉底式的自我追问,不断反思、衡量,经过数轮迭代才能完成某些复杂而困难的任务。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在 o3 mini 公开的那些测试任务里,仅是低复杂度的任务,就需要消耗数十美金。有人推测,o3 mini 真正「搞定」那些高价值的复杂任务,所需的思考时间和计算成本简直惊人,也许单是推理环节就烧掉了上百万美元。可见,在如今这个阶段,如果仅让 AI 独立作业,过程依然会很艰难。但如果我们能与 AI 协同,充分结合人和机器的智慧,就能产生超越二者单独能力之和的「化学反应」。这也正是这本书里想要引导我们去做的 —— 建立一套人与 AI 互相补充、共同进化的合作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仅有理论,也举了很多接地气的实际案例。比如,怎么让 AI 协助写作、如何用 AI 制作游戏、以及其他各种项目应用场景。每个案例都能让你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套「哲学方法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的。看了之后,我发现这些思路通俗易懂,却又极其重要,完全能引导我们在做具体项目时找到方向。

因为上述的收获,我衷心地把这本《AI 帮你赢》推荐给你,希望你能认真领会它所传授的「心法」和「招式」。尤其要注重「心法」部分,写得真是富有洞见。很多时候,真正厉害的人往往在于能把事情的本质剖析得非常清晰,并将其表达出来 —— 这的确是一种高超的技能和水平。

大模型的能力在不断演进。一本关于 AI 的书出版后,难免会面临被技术更新速度「追赶」甚至「超越」的风险。少卿提到,他希望书中的内容,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保持价值。从我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确实做到了「内功深厚」,它的「心法」部分不会轻易过时。只要我们常常拿出来读读,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演练和思考,想必能不断收获新的启发。

如果你对提示词工程有浓厚兴趣,或者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利用 AI,这本书能够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祝开卷有益!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点击文章底部的「推荐到博客首页」按钮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7709-1465981.html

上一篇:什么样的 AI 产品会更受用户欢迎?
收藏 IP: 60.24.14.*| 热度|

2 史晓雷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