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那最后10秒的恐慌
就在昨天,一则关于大货车观察死角的监控录像突然充斥了微信事件,常见的题目时“现场监控还原男子生前最后10秒曾有多次逃生机会”。作为逃生工作者,我觉得他没有逃生的机会了,因为他是人,人在逃生的过程中有一项弱点,就是恐慌,或者说本能取代理智性思考,导致无法采取更理想的逃生方法,这里我来说一说逃生中的恐慌。
恐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替代了正常的思考,影响了人群或兽群的行为。恐慌通常出现在灾难的场合或暴力的场合,影响了所有人的安全水平。在词汇学上,恐慌来源于希腊文‘panikon’,意思是与潘相关。潘是希腊神话中人头羊角羊耳朵的怪兽,据说拥有在人群中产生极端的不理性恐惧的能力,不管是人们独处或在开阔的地方,都有恐慌的可能。最早的个体恐慌发生在雅典城,据说城外的莫名野兽呼叫,成为城里人人心惶惶的来源。最早的群体恐慌发生在马拉松战役,以多敌少的波斯杂牌军,曾经在战场上感到有莫名的动物参战,结果是一溃千里的结果。
史前人类利用恐慌来猎取野兽,特别是反刍动物。这些野兽对特别的响声和不熟悉的光线作出反应,在被驱赶到悬崖附近时,在恐慌的作用下跳入死亡。公元1547年,广西大廉山的民众,还用类似的办法对付大象,关键是是利用噪音和火光制造象群的恐慌,这样象群就没有机会逃生了。大象皮肤厚,不耐热,所以把它们圈起来之后,日晒是消灭象群的最简洁手段。
现在,我们来看那段录像,就可以理解当事人为何逃不了。逃生过程,一般需要经过六个阶段:识别、验证、定义、评估、行动和重新评估。前3个阶段都是瞬间完成的,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没有时间评估,只能在本能的作用下尽可能向后移动一点。所以我们看来非常不理智的行动,是当事人的理智选择,只不过参考的角度不同,对他们来说合理的选择,对我们来说就是恐慌了。逃生工作者的困境在于,对个人有利的选择,未必是对群体有利的选择。对某些人有利的行动,对整体可能是巨大的伤害,比如踩踏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在本能地逃生,结果却是群体的踩踏,只不过参考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美国社会学家(过去叫做心理学家)斯麦色(研究银行与经济恐慌的群体心理学大师)提出,他一辈子研究,最大的困境是是如何定义理性。理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很多人否认恐慌,尽管他们的行动对整体而言是恐慌。
已故灾难学研究大师夸然泰利(Enrico Quarantelli),曾经在其硕士论文和学术生涯的早期阶段研究恐慌的条件,尽可能地抽象化。他提出恐慌具有三大显式特征和三大隐式特征。隐式是指,恐慌包括一种非常严重的对预期危险的恐惧反应,并针对一种具体的威胁。显式是指,恐慌包括非社会性的非理性的逃生行为。当所有六个特点都具备时,就是一个明确的恐慌行动。
恐慌经历者总是把他们经历的情景定义为具有高度的和人身的危险性。不管这种感觉是个体还是集体发生的,经历恐慌者总是感到危险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实际生存。
恐慌反应的特征并不是恐惧的出现,而是未加控制的恐惧。人们可能会对他们实际的人身安全感到极度恐惧,但对他们的行动保持高度的自制。战斗中的士兵就是很好的证明。通常他们维持对他们忧虑的控制。相反,恐慌中发生对现有的逃生冲动的克制的崩溃。经历者是那些对恐惧失去控制的个人。一名女子讲述了在恐慌逃离之前的恐惧如下。
“你只想脱身。我觉得我想离开。我想跑。离开。离开。我想如果那座房子倒了,我身边的这一座也会倒,那么我就会处于倒塌的中心了。我听到飞机坠毁,房子倒塌,我就逃跑了。”
恐慌经历者的注意方向并不永远是朝向未来,朝向那些随后可能会危害到肉体自我的危险。关注也不会仅针对那些已经发生,它侧重于对自我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在地震恐慌中,经历者感觉:“如果我待在这里,我会受害”。伴随着恐慌的活动,这是有预见性的,而不是追溯性的看法。因此,半夜失火游轮上的女乘客说,“我闻到烟味,打开我的舱门。但过道里充满了烟雾,你什么也看不见。我用拳头打碎了舷窗,这是唯一的出路。或者这样做,或者留下来等死。”
在这个案例中,当事人预见到了后果,这是他们恐慌的关键。
当前有立即危险(而不是过去的危险)的想法导致完全聚焦在快速逃离危险的立即区域的念头上,我们认为这是本能的反应,也是当事人的自然选择。这是地震中范美忠立即逃离教室的原因,也是他的学生立即钻桌子的原因,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都是合理的,可以解释的逃生行为。
不过,恐慌的个人对立即上升的威胁而不是追溯性的危险的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着客观的危险。事实上,危险的真实性或幻觉性,对于恐慌反应而言,没有太大的重要性。不管客观条件是什么,这是经历者如何解释当时的情况决定了他的反应。因此,恐慌反应可能发生在没有涉及真正威胁的场合,仅仅因为有一个被视为可能的危险。这通常发生爆炸之后。同样地,人们在某些客观威胁的情况下保持的冷静通常来源于对客观形势和不具威胁性的主观解释之间的差别。成都猛追湾发生的人群踩踏,就是在余震的威胁下发生的错误认识造成的群体性恐慌事件。
恐慌经历者不仅知道什么是他们立即担心的危险(威胁他们自己的实际生存),他们也知道他们害怕什么。恐慌反应中经历的恐惧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一些可以被指定的危险。恐慌者的隐式反应是不会考虑到未知的,或难以理解的危险。反应是始终针对某种具体的威胁,个体达到或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达到的特定条件。
以上的说法特别拗口,这只是我当年为了捍卫范美忠逃生观的一点翻译内容,来源于夸然泰利的经典论文。当时我读他的论文是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只是文笔不行,翻译不出来英语的效果而已。当时我很想做一个研究人群行为学的专家。现在看来,幸好没有投入,在中国人群是没有差异的,集体不认可个人的差异性,所以研究人群行为学的,都是外国人。
所以,在那千钧一发的10秒钟,当事人无法从巨大的恐慌中摆脱出来,所以车祸是必然的结果,没有说明逃生的可能性。我们只能从防灾的角度来避免大货车的视觉死角,却无法从人群心理学的角度来让他们摆脱恐慌,这是人的本能,时间要素是导致恐慌不可避免的关键性原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