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对于我来说,是近年来才碰到的新鲜词。在美国读书和香港任教期间,没有“原创工作”这个概念,因为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自己新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篇科学论文都应该是“原创”,因为没有自己原创工作的论文就是抄袭。在西方科学界,如果你宣称自己的论文是“原创”,同行们会很诧异地问:难道你的论文不是自己原创,而是抄袭来的?
“原创”、“0到1”等提法的流行,是我国特殊科研管理体制的产物,不是一线科学家群体中自发产生的。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不明白“0到1”中的“0”是什么意思:任何科研工作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不存在从“0”起步呀。一线科学家都明白,科学研究就是“黑屋子里抓黑猫”,抓到什么是什么,科学家自己根本无法决定。成果具有重大意义、或者只是过眼云烟,只有交给时间、由科学共同体在“回头看”的过程中才能确定。
浮躁,与好大喜功的引领和激励政策密切相关。在“原创”、“0到1”等概念的倡导下,人们不再享受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只是关心研究成果能否穿上“原创”、“0到1”等漂亮的外衣。对学者的评价也是这样:人们不再关心学者的具体科学贡献,而只是关心其拥有什么样的头衔。重外表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是阻碍我国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做为一个职业,最重要的是享受科研的过程,而不是纠结于研究结果是否“原创”、是否“0到1”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科研人,也才能静下心来做出真正一流的科学贡献。西方大学引入终身教授(tenure)制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保障学者的学术自由,让学者享受科学研究的过程、尊重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免受权力的干扰。
我国现行的“终身教授”(tenure-track)制度,与保障学者学术自由这个基本原则是背道而行的。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将工资的很大一部分“统筹”起来,做为“绩效工资”来发放,而“绩效工资”的计算方法就是依赖于“原创”、“0到1”等等这些浮夸指标(从“五唯”到“五维”,换汤不换药)。这样一来,那些享受研究过程、追求学术自由的真正的研究者们就无法生存,而那些高喊“原创”、“0到1”等口号的人们就成为了科研世界的主人。最痛苦的是那些不忘科研初心、追求科学真理的研究者们,在现实中绝望地挣扎着,在挣扎中看着自己一天一天地老去。
破绩效工资,立学术自由。
相关博文:
《“早发表,晚评价”:如何晚评价?》: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23873.html
《“晚评价”为什么很重要:举例分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25122.html
《破四唯,简政放权是关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5147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