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wangl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zzywanglixin

博文

科研的六个层次 精选

已有 21692 次阅读 2021-5-9 14: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文《科研的四种境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84567.html),从人性的视角将从事科研工作的目的分为四种境界。从低到高,这四种境界依次是:养家糊口的“自然境界”,升官发财的“功利境界”,报效国家的“道德境界”,服务宇宙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说的是科研人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或者目的,与做出的科研成果的质量或者档次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天地境界”的科研人把科研等同于生命,但由于机遇或者能力的限制,可能一生都没有做出一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在另一端,“自然境界”的科研人由于基本上在科研一线摸爬滚打,可能“碰巧”做出一些重要的科学贡献。

  本文从具体的操作执行层面,或者说从科研成果的产出水平方面,将科研人分为六个层次。从低到高,这六个层次依次是:

  1、了解思路层次。这个层次的人通常只是读一读综述性论文,对理论或者方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思路有所了解。在现实中,这个层次的人往往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指导别人如何做科研。可是,一但涉及到理论或者方法的技术细节,他们就马上顾左右而言他。这个层次的人通常只会在别人的论文上署名,是寄生在其他更高层次科研人员身上的科研寄生虫。

  2、理解细节层次。这个层次的人仔细阅读相关理论或者方法的原创论文,理解理论或者方法的技术细节。他们有着努力学习的态度与毅力,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通过论文参考文献一环套一环,他们需要阅读理解大量相关论文。当专业知识不够时,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这个层次是真正做科研的人必须经过的层次。只有首先达到这个层次,才能继续向上攀登。

  3、动手重复层次。这个层次的人将他人原创论文的理论方法或者实验自己亲手做一遍,确信自己掌握这些理论或者方法的技术细节。然后,他们应用这些理论或者方法去解决新的、更多的实际问题。只有达到这个层次,才算得上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工程应用或者工程项目属于这个层次的科研活动,许多科研人员一生就停留在这个层次。

  4、改进提升层次。这个层次的人不满足于只是应用或者重复他人的理论或者方法,而是在前人理论或者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改进方案,更好的解决问题。他们善于思考、勤于钻研,是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达到这个层次的科研人可以在本学科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真正好的论文,或者开发出性能一流的产品,以及出色地完成高难度的工程项目。他们是人类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是国家科技建设的栋梁。

  5、创新理论层次。这个层次的人对科学问题的本质以及现有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善于从其它学科理论的精髓中获取灵感,从而跳出现有理论与方法的局限范围,提出全新的、更好更深刻的理论与方法。成为这个层次的人需要天赋、需要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灵气与仙气,不是靠个人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他们是人类科学事业的排头兵,是国家科技建设的珍宝。

  6、创立新学科层次。这个层次的人是第5层次科研人之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具有灵气与仙气,还需要机遇与运气。他们在科学发展历史长河的正确时间与正确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他们和第5层次科研人一样,都是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所不同的是,他们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只是学科发展的开始,而第5层次科研人的新理论新方法处于学科发展的中后期。这个层次的人可遇而不可求,是人类科学事业的灯塔。

  朋友,你是属于哪一个层次的科研人呢?我觉得,只要你不是第1层次,就不需要为自己感到羞愧。如果你觉得自己处于第2层次,那么你就要加把劲儿向上攀登。到达第3层次之后,你就算是合格的科研人员。如果能达到第4层次,你就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对于第5层次、第6层次的科研人,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上天的恩赐,永葆科研青春、永葆童心初心,不负韶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285710.html

上一篇:“无招胜有招”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危害性之探讨
下一篇:关于科技中心向中国转移的一点思考
收藏 IP: 161.81.76.*| 热度|

64 杨正瓴 梁洪泽 卜令泽 吕建华 张士宏 李宏翰 钟定胜 孙长庆 周忠浩 武夷山 刘立 姚远 曾杰 徐志刚 陈震 杜学领 冯新 谢力 陈新平 王启云 王安良 晏成和 蔡宁 袁有录 黄永义 农绍庄 范会勇 耿修瑞 尤明庆 许培扬 靖常峰 张坤 周阿洋 邝宏达 徐耀 李学友 张明武 马陶武 孟利军 张志东 李文靖 白龙亮 巩卫康 毛吉平 冷成彪 吉培荣 郑永军 张勇 陆仲绩 罗方雪 高友鹤 李毅伟 康建 雷宏江 张鹏 孙志鸿 张国宏 姚刚 李细归 李大斌 闫保旭 刘志平 姚伟 NTUZY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