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溪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卫军英 博客原名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博文

铜琵铁板今安在,斯人已逝诚可忆 精选

已有 6025 次阅读 2012-11-5 14:26 |个人分类:社会人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著名词学研究专家吴熊和教授辞世了,享年79岁。吴先生和我的导师陆坚教授一样,都是师出夏承焘先生门下,是当今中国词学研究界著名学者。大学时候吴先生为我们讲授“唐宋词通论”,他是那种学问和讲课都堪称冠绝一时的学者。前些年先生患了帕金森症,我曾去看望先生,他虽然卧床不起,但是头脑还是很清晰的。那天一起去的还有我的一个做大学校长的同门同学,所以吴老师说起了中国高等教育,说现在最缺少像当年杭州大学沈善洪教授那样战略性的校长。我听了深以为然,也深为先生关心高校教育的精神所感动。如今吴先生这么不算是很高寿便早早辞世了,并且遗言不举行追悼或告别仪式,这让人慨然无言。吴先生属于那种清雅的学者兼词人,在某种意义上他是把学术与人生融为一体的学者,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写点什么。所以谨转载一下我的好友诗人王自亮今天发表在《钱江晚报》上的一篇文章:
 

铜琵琶、铁绰板,今又安在

 
王自亮
 
    我曾经在多种场合说过,苏东坡、梁启超,是我平生最佩服的两位先贤。所谓“佩服”,一定带有“敬佩”和“服帖”这两层意思,包括他们的人生姿态、才情和人格力量。说起这件事,跟先师吴熊和先生直接有关。我虽非他的“入室弟子”,却深受他的影响,这种影响长远而绵密,声色兼备。
    1977年冬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文革”之后的首次高考,居然被杭州大学中文系录取了。次年三月,莺飞草长,雨水一天天充沛起来。负笈杭城,犹如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我一时完全被镇住了。自认为啃过很多书的我,一下子丧失了很多自信。面对那么多的名师,浩如烟海的汉语典籍,一时竟不知从何着手问学求知。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的面前出现了一位好老师,是终身受用的那种好。正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自信和从容,传授给我们所不知的问学路径,还有大气而儒雅的人生态度。这位老师,就是当时教我们古典文学的吴熊和教授。
    自然,这四年间,我也很难忘记王驾吾先生讲墨子时的智慧闪光,沈文倬先生讲授古典文献与礼记的绵密周全,郭在贻先生讲授古代汉语时的激情与幽默,蒋礼鸿先生坐在一把旧藤椅上传授音韵学的清雅风度。有的学富五车,有的清新儒雅,有的富于激情。
    而吴熊和先生却是个特例。他是那种非常罕见的使人倾倒而又令人服帖的教授,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全部,他是属于兼具思想、情感、学问和人格力量的教授,甚至很难用专家兼通才来诠释吴先生。
    具体地说,他是个将经典与时代、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与当下现实生活,特别是将思想精神、历史意识和物质形态打通,将天地人融合于一的人文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名师。
    一走进教室开始听他的课,就被吸引住了。我们几乎是屏息倾听,唯恐漏下一句话。他时常穿一件对襟中式棉袄、留短平头的高大形象,是着实无法抹去的。三十多年过去了,他的语气,他的音调,还在耳际萦绕。
    吴先生给我们开的课是《唐宋词通论》,记得他说的第一个案例,就让我们记住了一辈子。
    “你们知道苏东坡是什么人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文章诗词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有绝无仅有的人格魅力,至今影响着我们。先让我背一首他的词《定风波》,你们听:‘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词?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历史观?他是怎样从途中遇雨这件事生发开去,写出自己的精神风骨的?这种情景渲染,如此字字紧扣生活遭遇又飞向自由自在境界的意态,是怎样达到的?”
    大学四年来,我们努力在寻找一个范本,就是那种能真正把学问、气度和胸怀打通的范本,其实近在眼前的,就是我们在吴先生身上闻到这种气息,这种确凿的存在。这种理想人格的范本,随着岁月的更替,更添魅力,更加完整了。
    我们觉得吴先生身上确有很多妙不可言的东西,让人既敬畏又可亲。在他这儿,才情和学问,为文与做事,缜密顶真和恬淡放松,榫卯一般契合,鱼水一样调和。所有这些,三十多年来一直滋养着我,催促着我,在努力创造精神价值的同时,也做些实际有益的事。
    我后来在台州工作,供职于行政公署和报社,有幸的是,那年吴先生和徐朔方、沈善洪诸位先生沿着“唐诗之路”来天台,我参加了接待,再次面聆教诲,师生间又一次达到精神上水乳交融的地步,真是难以忘怀。他寄予了我更大的期待,除了做事为人,还希望我能在“立言”上能有所成。
    送他回去的时候,我看见了他头发开始花白,提醒他注意调养,多多保重,他笑着说了一句“鬓未霜,又何妨?”
    晚上陈骥兄打电话给我,说吴先生故去了,我心里一沉,抬眼看了看天空,余杭塘河水面与宝蓝色的天空,融为一体,了无纤尘,不禁喃喃自语,“先生,自此之后,我要问一声,‘铜琵琶、铁绰板,今又安在?’”
 

                                                                                2012年11月4日,深夜

                                                      (作者王自亮,现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629500.html

上一篇:换平声作入声再唱一曲声声慢
下一篇:做一个这样的大学老师,永在学生记忆中
收藏 IP: 58.100.67.*| 热度|

40 武夷山 钟炳 曹聪 陆俊茜 孔梅 陈湘明 王春艳 刘文礼 鲍海飞 徐传胜 王芳 王安邦 杨月琴 黄晓磊 付伟 张玉秀 肖振亚 姜宝玉 雷栗 刘庆丰 贾伟 柏舟 蔡庆华 李璐 肖海 李伟钢 孟津 梁建华 李泳 翟自洋 禹荣明 罗帆 苏德辰 陈绥阳 余昕 fansg anran123 caogentan zfqi2009 FloatingRo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