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科普已经做得很到家了,似乎没有再科普的必要!不过,非专业人士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很肤浅,而且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也时时刻刻在更新。 比如,前不久发现引起猴艾滋病的SIV(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猴群的历史没有一百万年也有十万年了,可见猴子不得艾滋病是因为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SIV或已使其“减毒”到不能毁灭整个猴群的程度! 相反,引起人类艾滋病的HIV-1(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起源于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它远没有那么长的历史!HIV-1大约在1930年左右出现在黑猩猩中,1959年开始在人类中出现,但到1981年才引起艾滋病。 假如HIV-1在人类中存在的年代足够久远,也许人体终将发展出对HIV-1的抗性。可是,这个时间太长了,没有人能等得起!如果人类不进行医学干预,直接死于艾滋病的人将不计其数。 以下将有针对性地回答4个有关艾滋病的常见问题,希望对科学网的非专业网友有些益处,同时也启发专业人士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一、艾滋病能预防吗?
艾滋病毒只能通过血液传染,只要不与艾滋病人的血液接触(如使用艾滋病人用过的针头注射毒品或抽血),就不会感染艾滋病。至于去理发店理发是否一定要让理发师剃须,大家就要斟酌了,因为剃须时有刮破表皮而渗血的风险,而谁又能保证刮胡刀上没有沾染微量的含艾滋病毒的鲜血呢? 对于含有艾滋病毒的体液(如唾液、尿液、生殖液等)是否能有效传播艾滋病还有争议,这恐怕是因为无法鉴别与艾滋病毒感染者接吻、性交期间是否出现“微创”伤口而致艾滋病毒侵入。同时,体液中含有的艾滋病毒甚微,可能达不到传染所需要的浓度。 尽管无数科学家们竭尽全力进行研发,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因此还不能像其他许多病毒性疾病那样通过免疫接种预防艾滋病。因此,现在除了行为干预外,没有其他医疗措施可以预防艾滋病。 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人体对艾滋病毒没有抵抗力,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艾滋病毒颗粒及表面蛋白(抗原)的结构多变,使得人体产生的抗体(体液免疫)失效; 第二,艾滋病毒特异性攻击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使其不能产生细胞因子而导致细胞免疫也失效!
二、艾滋病能治愈吗?
自从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明“鸡尾酒疗法”以来,艾滋病总算从“不治之症”变成有药可治了,至少可以让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中国政府实行的“四免一关怀”政策给我国广大艾滋病患者的生存与健康带来了福音。 现有的艾滋病药物包括两大类:核苷酸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最近还有整合酶抑制剂的报道。它们有多种组合方式,病人每天必须大把大把地服药,虽然生命保住了,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小。 严格说来,服用艾滋病药物只是维持现状,而不能彻底治愈,即不能清除病毒,病毒在人体内呈“假死”状态!只要一停药,艾滋病毒就会立刻从所插入的染色体基因组上“跳”下来,进而开始迅速复制,使病情不断恶化。因此,一旦染上艾滋病,除了定时不间断地吃药外,没有其他办法能挽救。 值得强调的是,艾滋病毒对药物的抗性越来越强,人们只得不断研制新的药物来对付抗药性病毒,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人与病毒的战争可以用“僵持”和“拉锯战”来形容,此消彼长,永无宁日。
三、艾滋病能遗传吗?
研究表明,艾滋病毒不感染人类生殖细胞,因此艾滋病不遗传。但是,艾滋病不遗传并不代表艾滋病母亲不把病毒传给婴儿(母婴传播)。道理很简单,母体与胎儿是完全相通的。 对于艾滋病母亲及医生而言,允不允许把孩子生下来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既不能剥夺艾滋病患者当母亲的权利,又无法完全避免婴儿感染艾滋病的高风险! 我觉得,冒险生下艾滋病婴儿对无辜的孩子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我们要让他今后面对怎样的人生呢?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在权衡药物治疗与无毒分娩的利弊后慎重做出决定。
四、艾滋病疫苗开发难在哪里?
非专业人士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艾滋病疫苗花了几十年都研制不出来? 这要从艾滋病毒——HIV-1本身说起。与其他生物利用DNA聚合酶进行基因组复制不同,HIV-1特有的逆转录酶负责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这个酶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能准确地拷贝病毒基因,换句话说,它容易使病毒基因在复制时发生错误。 经过若干代后,病毒基因将面目全非,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了。另外,不同群体的HIV-1之间还能发生基因重组,使病毒基因组更加复杂。所以,根据艾滋病毒的RNA序列进行亚群分类,相同亚群的共同性越来越小。 本来,在其他生物中,哪怕是极少数的基因发生突变通常都是致命的或极其有害的(如遗传病就是个别基因突变),而对于HIV-1而言,正是频繁的基因突变让它得以逃脱人体的免疫监视而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HIV-1不怕基因突变,因为它的群体大得很,即使99%的突变有害,但只要有1%的突变无害而存留下来,它就可以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有效感染群体; 另一方面,人体内中和抗体的形成需要对病毒蛋白质(抗原)的识别,一旦病毒基因发生突变,病毒抗原的结构也就改变了,导致针对上一代病毒产生的中和抗体对下一代病毒完全无效。 有效的疫苗也只有针对结构稳定的抗原才能研制出来,可是由于HIV-1的变异太剧烈,研究人员无法选择哪个病毒抗原可以作为研制疫苗的候选抗原,导致艾滋病疫苗至今乃至永远也研制不出来。 自然界存在“以小制大,以弱胜强”的“反向食物链”,HIV-1能“吃人”大概算做经典一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592501.html
上一篇:
自噬抑制——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下一篇:
科学地看待晚期癌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