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科学地看待晚期癌症患者 精选

已有 8294 次阅读 2012-7-17 14:07 |个人分类:科普集萃|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选择性, 病人, 副作用, 癌症治疗

 
站在科学的角度,我们应该让所有不幸罹患癌症的患者了解如下事实:如今癌症并非“不治之症”;早期癌症已能采取医疗手段治愈;某些癌症可以不治而愈——自愈!
至于晚期癌症,是否应该完全依赖医学干预还很有争议,主要体现在人道层面。除非患者本人做出明智的决定,否则病人家属将面临艰难抉择。
晚期癌症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身体机能都远远比不上早期癌症患者,即使他们坚持继续治疗,也未必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一、癌症治疗并无严格选择性,因此副作用严重
大家都知道,西医治疗癌症就是靠“一箱药、一束光、一把刀”,即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手术切除。所有化疗药物都是剧毒化学物质,它们进入人体后并不能直达肿瘤细胞,而是遍布全身后杀伤它们接触到的一切细胞。说白了,目前肿瘤治疗的策略就是“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走一个”。
不过,由于肿瘤细胞生长旺盛,血管丰富,血流充沛,肿瘤细胞吸收的营养成分及药物成分都比正常细胞多得多,因而化疗药表现出优先杀伤肿瘤细胞的微弱靶向性。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只要吃药能使肿瘤彻底消退,哪怕“掉头发”,“无口水”、“没胃口”等各种副作用都是可以克服的,问题是并非所有患者及不同肿瘤在服药后都如预期那样有效。
二、癌症治疗并不能药到病除,最棘手的是耐药性
化疗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还不是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而是肿瘤细胞在服药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性。人体细胞膜上分布着许多由能量驱动的“药泵”,像水泵抽水一样,它们可以将药物、毒物等异物从细胞内向外排,本能地发挥着细胞解毒作用,以维持正常细胞的功能。
不幸的是,肿瘤细胞的药泵比普通细胞多得多,只要药物达到一定浓度,它们就会加大“马力”将药物拼命往外抽。不管你吃多少药,药泵都会将其中大部分排出来,于是耐药性就产生了。当然,耐药性的产生还有很多方式,在此不打算细谈。
为了克服耐药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适时更换不同的化疗药,也可以采用增敏剂与化疗药同服。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确定用药的种类及其用量,患者应该严格遵医嘱。
三、肿瘤转移或肿瘤干细胞残留导致肿瘤复发
在癌症的康复治疗中,还会碰到肿瘤转移的问题,这在晚期癌症患者中更常见。肿瘤细胞中含有很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及激素类物质,当肿瘤细胞被放化疗杀死后或被手术割除后,反而会使这些生长刺激剂释放出来并转移到别处,从而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无论是放化疗或手术治疗都难以清除实体瘤内藏匿的肿瘤干细胞,从而留下肿瘤复发的祸根。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靶向杀死肿瘤干细胞。
四、晚期癌症患者的艰难抉择
对于肿瘤出现转移或治疗后复发的晚期癌症患者,医生通常会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成功的把握有几成,让他们自行决定是否继续坚持治疗。问题在于,让患者不再治疗“回家等死”,亲属们于心何忍?而继续治疗只能是白白“烧钱”!
对于身体本来就很差的老年晚期癌症患者,这时放弃治疗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没有了药物的副作用,病人的生活质量将明显提高。如果因为肿瘤疯长导致病人疼痛难忍,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或打止痛针。目前,也有医院提供“姑息治疗”(palliative treatment),意在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各种不适症状。
五、精神支柱最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某些癌症甚至到了晚期也能奇迹般地自愈,只不过癌症的自愈必须依赖自身的免疫系统,而强大的免疫功能要靠自我意志力的坚持、精神状态的调整和特殊营养膳食的补充才能炼成,必要时还要靠少量药物的辅助!
我并不鼓励癌症患者放弃应有的临床治疗而一味地搞所谓“精神疗法”,相反,无论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患者都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要有战胜病魔的必胜信念,也就是“精气神”绝对不能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592992.html

上一篇: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何那么难?
下一篇:女性朋友滴酒不沾并非好习惯
收藏 IP: 14.215.73.*| 热度|

33 李学宽 孙学军 刘洋 王号 刘用生 吕喆 陆俊茜 刘钢 梁建华 王芳 高莉 吴飞鹏 袁海涛 袁贤讯 储著飞 李维音 王海辉 曹聪 吴云鹏 肖振亚 余昕 吴明火 水迎波 刘敏 赵凤光 刘玉仙 朱志敏 卢湘岳 zhanghuatian xsongy zhujia dengship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