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老板”当然是学生们口中的导师。“名师出高徒”,大抵每个学生都希望攀上个真正的“名师”。那么,学生眼中的名师都是哪些主儿呢?首选当然是院士、首席科学家等“大师”级人物,他们通常学问做得好、官场也混得不错;次选是国际学术影响大,已成为某个领域的“大腕”,至少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末选应该是那些并无真才实学,但有个一官半职的“通才”。
显然,选大师们做导师,不仅有超一流的科研条件,而且有令人艳羡的行政资源,天天接触的都是些业内精英和社会名人,凭导师的人脉,毕业后卡个好位置应该不成问题。选大腕们做导师,科研起点高,知道如何做世界水准的科研,毕业前发表几篇SCI论文不在话下。选通才们做导师,学问不怎样,但有模学样,可以把官范儿用到炉火纯青,走出学校不怕吃不开。
以上分析了几种导师的不同,学生们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各有志,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回到我想说的“牛”字,其实我所讲的这个牛特指做学问上的牛,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学术“大腕”。我以为在大腕手下做事可以,但不能长期守在他身边。为什么呢?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观感:能干的妈妈一定有个无能的女儿!因为从小到大,妈妈对女儿宠爱有加,这个事怕女儿累着不让干,那个事怕女儿干不好也不让干。久而久之,女儿就养成了一切都依赖妈妈的“懒汉”思想,到头来饭也不会做、衣也不会洗,做家务的能力越来越退化!
同样,导师在学术上太牛,自然对每件事的要求都很高,有时近乎苛刻。相形之下,学生们在思想上容易缩手缩脚,不敢挑战权威。一些年富力强的导师往往事必躬亲,什么事情都想包办代替,不仅学生开题的思路完全来自导师,而且做题、结题也是亦步亦趋,容不得学生有半点自由发挥。他们论文不让学生写,申请课题也用不着学生操刀,只是让学生按照他的想法“依葫芦画瓢”。学生倒是清闲了,但也逐渐变懒了,不肯动脑筋想问题了,完全丧失了自我。毕业时论文答辩倒是顺利通过,可是真正的本事并没有学到手,更糟糕的是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导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即使碰碰钉子也没什么可怕!否则,他们永远不可能成长。其次,导师不要以为一切只有自己行,学生什么都不行,毕竟学生是来学习的,并不是来干“装配工”的。如果能让学生觉得,导师牛,自己一定要牛,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而且经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勤奋努力确实在学术上大有长进,那么这样才是真正的“名师出高徒”,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导师让自己看文献,似乎一筹莫展,但这正是自己让导师“刮目相看”的绝佳机会!不信?如果你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检索,不仅明白为什么做和要怎么做,而且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写出了一篇针对课题设计的学习心得,导师一定会很认真地研读并跟你交换意见和看法。这时,即使你提出的是反对意见,他也不会怪你,反而非常欣赏你的这种有主见、不盲从的治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应该提倡学生“抢”着做大课题,“抢”着写SCI论文,“抢”着帮导师申请课题。只有敢于崭露头角的学生,才不会被导师的“光环”罩住,也才能将导师的真正本事学到手!
学生们往往有一种误会,以为一切听导师的,凡事唯唯诺诺,才会得到导师的青睐。事实上,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逆来顺受的学生从来都不是导师眼中的好学生。相反,那些肯动脑筋,善于提出不同见解,思想上敢于“反潮流”,在研究中有股狠劲和拼劲的学生,才是导师最喜欢的“高材生”。
我认为,在牛人手下干活,一定要扬长避短,既不能迷失大方向,又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题目是导师定的,也是自己选的,但文章要靠自己做,做出的是“大文章”还是“小文章”就靠学生自己的本事了。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407604.html
上一篇:
该不该允许刚毕业的博士申请科研基金?下一篇:
追求高影响因子杂志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