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陈老师的怎样才算健康的博文,有感而发。
简单写一点我的所谓的“病人”经历-在一般人看来,其实没病。
北京-读博期间
大约在博士生一年级期间。我发现我的精神有点萎靡不振。
遂有意识的进行锻炼。但效果不佳,到了北京几所医院,希望弄个明白。
其实之前所里的医生,好像姓黄,也关心过我的问题。
因为她自己知道博士生压力大,大致几个问题:睡眠怎样?饮食怎样?压力是否大?家里情况如何,对你情况了解?等。
其实我自己也考虑过,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到了几个医院,几乎是同样问题。记得当年有个医生让我进行一些简单动作:下蹲,平横等。
结论:基本没有问题。高端仪器检查:没有问题。处方:先开点要,吃吃看。
以我非专业学生物的,在药大学习了几年的经验,以及一些医生朋友的交往的经历,没有接受医生的处方药:基本不靠谱,没有查到病因,吃什么药。
自我诊断:基本是课题压力大;锻炼少;导致身体调控紊乱。
治疗: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运动。两点注意:适量;每天坚持。
大约过了几个月,感觉好转:表现为看文献不瞌睡,人感觉精神。
所以后来,我在微生物所,参加不少体育活动。
我的运动量应该不错,各种锻炼都有我:羽毛球、乒乓球、登山等。
漂在上海
大约在2010年夏天的时候,突然发现我打羽毛球步履艰难:
原来的手下败将居然能打败我,当然我知道不是他们水平提高,而是我的身体出现状况。
另外,开始瞌睡,随时可能睡着,只要我想睡-有时候甚至站着能睡着,有点夸张。
2012年,孩子妈妈也来到上海。这个时候,有加重的感觉。
她也发现了问题:我总在睡觉。
严重影响科研:文献阅读几遍,居然没有读到底的感觉,因为中间睡着了。
心情的焦急可想而知。
上海的几家医院跑了一遍:
在某个医院,甚至用一个仪器监控了24h,当然戴在脑袋上。他们怀疑脑袋中的出了些问题。
而我自己的感觉是:整个脑袋上面有个大的锅倒扣着,就是巨大的雾霾天,死死的笼罩。
医院的结果出来:看不出来问题。先吃点药吧。
我都快绝望了。
此时,面临一个抉择:出国进修。
医生的建议:最好不要出国;不要开车。
权衡再三,我想起了当年读博士的情况,应该不太研究,锻炼可以缓解:选择出国。
休斯顿的天-晴朗的天
基本情况稳定。就是感觉做事拖拉效率不高;文献看不进去。
我给自己的安慰:文献看不进去是我水平太差。但是瞌睡的毛病一直没有改善。
另外,从医院开的药,我一颗没有吃。原因同博士生期间。
休斯顿的天是晴朗的天,但我的心情有点紧。
好在访学期间,不需要我太动脑子:协助实验室的博士做就行。
天晴了!
2014年7月回国,压力巨大。
原因:年龄越来越大,将来这个研究还能继续?也就是我的科研生命是不是到头了?
第二个原因:女儿要到国外读书。
所以回国以后,制定了比较可行的锻炼计划...量力而行加坚持。
不见明显好转。年后,准备新学期开学。
突然,有一天我有个惊人的发现,我对孩子妈妈说:我春节这么长时间,好像没有怎么瞌睡。
那种发现,比我做什么都开心。是否是真的,不敢放松。坚持锻炼,逐渐加量。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羽毛球场上我的步伐好多了-我知道原来的我又回来了。
在2015年研究生定的课题能开始写文章了。
往事不堪回首: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我终于走出来!
感谢我的另一半,无论我的事业和生活怎样的不堪,她都默默支持我。
感谢我的女儿,她的到来,让我明白父亲的责任。
我看到她,总会坚持再坚持。我要看到女儿的成长和幸福。
天终于变蓝了,真好!珍惜每一天!
祝福每一位拼搏的年轻人,身心健康!
Ps:这是唯一一篇没有推荐给任何我认识或不认识的“各种圈内好友”看的记录。一切皆是缘。
只是给年轻人提醒:关心自己的身体,珍惜拥有,你的健康不仅仅属于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