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晋公盘成都展出后又去天津,2023年8月28日即十天前致信两位青铜器专家。
曾向您说过,“倘若器物制作使用尺件,则以合适的尺长量测恰当的部位所得规整,即这些长度数据具有公因子寸长”。当然,器物精美方能尺度严谨。两位教授都是青铜器的顶级专家,又能接触实物,肯定能“量测恰当的部位”再做算术。青铜器有尺寸,尺度可以用于断代和辨伪。
信中最后说“以古尺测算古物终将成为常识。当然,常识在成为常识之前也多艰难”。
晋公盘大约的确是伪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6248.html
常识在成为常识之前也多艰难
窗外景物后退乃是车船向前之视觉,固然是常识;太阳东升西落也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之视觉,却用了许多时间才能明白。不过,“倘若器物制作使用尺件,则以合适的尺长量测恰当的部位所得规整,即这些长度数据具有公因子寸长”,经提醒之后检测并无难度。近期展示了确定“北魏、东魏和北齐、西魏和北周”尺长的过程,说明北朝尺度28.0~28.1 cm 没有变化(部分社会用尺可能略有增加),还将说明隋代北周之后至灭南陈之前仍沿用前朝尺度,只是在国家统一之后方以晋尺24.6 cm 为小尺、新定大尺29.6 cm 作为国家制度以协调南北用尺。
两位专家一年多前曾给过一次简短回复,但没有实质性讨论;曾就尺度多次作文投稿,都是被退而没有具体批评意见;写过“读者来信”致《文物季刊》而未收到回复。尺量器物虽说容易且是无损,至今未获确认并不能归之于“专家的知识结构”,因为有机械学科出身的青铜器专家。想来牵涉较大,专家持谨慎态度也能理解。
(0) 相关书籍需要修改,部分研究失效。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所说北朝尺长演变(P287)不能成立:就算北魏后期为29.6 cm,北周怎会退为29.2 cm 呢?北朝使用尺长28.1 cm 证据很多,不会达到30 cm。下表中唐宋元的尺长也不准确。
(1) 倘若承认青铜器有尺度,少数馆藏文物的年代需要修正,如两千万美元回购的皿方罍应是周代器物;青铜器形制和纹饰的序列也得调整,可能动摇其在青铜器断代的效用——现在部分铜器年代判断也有相差百年以上呢。不仅如此,宽45、口径40、通高11.7 cm 的晋公盘会被判伪——基于多个有标尺和数据的CT 图以及众多照片,确定十个以上的整厘米长度(偏差1 mm ),利用米尺设计范铸是肯定的,而许多专家写了文章、出了专著。清末民初“潍县造”之类大量卖给洋人,近年仿古但未做旧的铜器亦有正常销售。不过,海外回归的倗叔壶、七年师兑簋、畯簋以及觉公簋,早有人辨伪,士山盘也是可疑 (注)。负责专家会以尺护真?此外,出土楚简符合尺长21.5 cm、秦汉简、符合尺长23.1 cm而例外极少,清华简体量巨大,却长度复杂、行款混乱,但未“对有字竹简测年以护真”,尽管有多人建议。
(2) 基于尺长可以确定:黄河右岸是南夏,尺长15.8 cm;左岸是北商,尺长19.7 cm;黄河南北摆动之中则是东夷,尺长17.6 cm;黄河上游是西(先)周,尺长18.5 cm,季历即位后改用商尺19.7 cm,文王受命建元再定尺长21.5 cm。夷夏商周曾同时存在而争斗。商朝尺度没有达到长江以南;商周鼎革之前,江南使用夏尺和先周尺,后者以及镇江丁家村出土碳化小麦与泰伯奔吴相关。过去夏商周三代的概念或许要做调整,且不说二里头、三星堆属性的争论。
(3) 更为具体的事例是,武汉盘龙城使用夏尺15.8 cm,安阳殷墟使用商尺19.7 cm。不过,李学勤先生说盘龙城是商朝南土,张昌平先生说盘龙城是商朝的军事派出机构——三百年来的官员都是中原空降。介绍盘龙城使用尺长的拙稿“不宜在《江汉考古》刊出”,也能理解啊。容我直言,专家或许忘了三百年间商朝有九世之乱、七次迁都,又怎能在千里之外遥控出土器物多于且优于同期中原的盘龙城呢。这似乎有违常识。
以古尺测算古物终将成为常识;而“常识在成为常识之前也多艰难”已成常识——Sir Ronald Ross 早说了“The world requires at least ten years to understand a new idea, however important or simple it may be”。
谨以此文纪念三年前的不眠之夜。
注:李学勤先生2015年6月21日在北京大学“西周金文与青铜器”研讨班上作两小时的开场报告,最后说 “我今天藉这个机会跟大家说一下,最近假东西很多,有的是器和文字都是假的,有的是器是真的,文字是假的,希望大家特别注意。”
寒食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2821.html
端午节的闲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41414.html
晋公盘大约的确是伪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624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