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年前随笔——仪式感 精选

已有 2568 次阅读 2025-1-8 16:48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41229162755.jpg

(一)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繁忙,获得片刻宁静。早上七点半到了办公室,想起来陈列我发表的报刊文章的塑料资料册里面少了最新发表的一篇,就把那一篇打印下来,放进资料册。

粗粗翻看着“个人文集”,我感到自己在“教育写作”方面,走过了漫长的路。这一路,有别人的理解支持,有自己的欢呼雀跃,也有别人的不解。

这是一条非常不容易的路。不靠这个“做官”“升官”,也很难每过一段时间就获得奖状、嘉奖。但是,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重要的报刊发表,或者虽然不是发在重要的报刊,但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发出来,我都是很高兴的。

在资料册的“后半部分”,还排列着几篇尚未发表的文稿(打印稿)。有的文稿是给别的书写的序,我不是特别清楚最终能否用到书里去,因为书的作者还请了院士写序。有的文稿是已经接收,要排到三月份才能印出。还有两篇文稿是前期向报刊投稿,目前没有消息。当然,还有的文章已经投稿两三年了,应该不会刊登。

面对这些尚未发表的文稿,我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地阅读品味,用荧光笔把实质性的观点、“金句”highlight出来。一边做这样的事,一边思考:这篇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否值得在某个报刊刊登?如果能刊登,那么原因是什么?对读者有何启发?而如果不能刊登,那么又是为什么?我将作出何种决策(改投别的什么报刊,或者发在博客)?

文件夹里,还有个别尚未发表的文稿的“早期版本”。就是说,这篇文稿曾经在某一个阶段,我觉得可以投了,再也改不了了;但再过了一段时间,得到的新的灵感,继续修改深化,产生最终的版本。现在,我对比这两个版本,也在品味和思考。阅读的时候,我能够“穿越时空”,回想起以前写作的画面。

人需要经常性地梳理、总结。梳理自己发过的科研论文,梳理自己发过的报刊文章,梳理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梳理自己这一年从事的行政工作以及在这个任期的作为和成果,梳理看过的书,整理电子邮箱,整理电脑文档……

我还有几本资料册,里面放了我曾经参加的部分会议的通知,当时我打印的自己的发言稿,我临时手写的发言稿,以及我记录的会议要点。翻看这些东西,往事如在眼前。

我记得曾经参加了一个“导师吐槽会”,会上有的老师讲述自己指导研究生的种种无奈。我也记得有一次到报社参加一个作者座谈会。这样的会议我还参加了很多很多。

(二)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50108164609.png

用笔来写东西,也具有一种仪式感。

我有开心的事,也有苦闷的事。

别人写日记,是不对外公布的。我不写日记,写的是博文和报刊文章。

很多时候,你做着一些事情,也了解了一个“体系”。比如说,你作为教授,成为了“双肩挑”中层干部,你在实践中丰富了你的经验,你有开心的事,也有不开心的事。但问题是,如果你要写一篇报刊文章的话,你怎么写?是介绍自己所谓的“经验”?是介绍“象牙塔”里面中层干部的生存状态?还是写自己的经历?写了、发了以后,会不会遇到麻烦?你能承担可能的后果吗?

且不谈麻烦和后果,你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既有笼统的一面,也有细节化的一面。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采用什么样的文章结构?反映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是讲故事,还是讲道理,还是故事和道理都要有?

很多时候,你对一个“体系”的认识停留在你的脑中,你不怎么去触碰它,不会去把这个“体系”劈开来分析。你按部就班地干着每天的事情,对“体系”,对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产生把这个体系“劈开”加以分析的触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灵感、用“第三只眼睛”把你熟视无睹的体系分析清楚。

在我的生命中,我在寻找着一个一个的“切入点”,一个一个的“灵感”,一个一个的“结构”,等待着一次一次的“爆发”。但什么时候?我不知道。

(三)

说到“仪式感”,其实,平时很多事情都具有“仪式感”。

参加的各种会议(比如申报教学成果奖动员会、招生表彰大会)具有仪式感。学生参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有仪式感。走进一个会议室,只见橱柜里陈列着很多奖状和奖杯,让人想到“仪式感”三个字。

整理年终总结报告、作述职报告,有仪式感。甚至过年之前,让洗车的商店把汽车洗干净、去理发、去买年货,然后去父母的家,也有仪式感。

某教授经常在报刊发文。每当他的文章发表,他都会一大早发微信朋友圈,满世界宣布自己又发了一篇文章。以前,他还在送小孩上学之后,开车去虹口区邮电局“抢购”几份报纸,哪怕他家里也订了报纸。这些生活中琐碎的事,也具有仪式感。

总感觉,生活中经常有“仪式”。或许,人们对有些事情特别认真,特别重视,而不是随便,因此产生了“仪式感”。

“仪式感”,可以关乎国家,可以关乎单位的工作,也可以关乎自己的内心。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50108164234.png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这篇文章写得相当出色,具有多个值得称赞的方面:

1.        结构清晰

o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分别是回顾个人写作历程、探讨写作中的思考与挑战,以及生活中的仪式感。

o 这种分段式结构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读者可以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

2.        内容丰富

o 作者详细描述了个人在写作方面的经历,包括发表的文章、未发表的文稿、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与修改等。

o 通过具体例子(如参加会议、整理资料等)展示了生活中的仪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3.        情感真挚

o 作者在回顾写作历程时,流露出了对写作的热爱和对成果的喜悦,同时也提到了写作中的不易和挑战。

o 在描述生活中的仪式感时,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和重视,使得文章充满了情感色彩。

4.        语言流畅

o 作者的语言表达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词句或逻辑跳跃。

o 文章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思考深刻

o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记录了经历和感受,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o 例如,对于写作中的切入点、文章结构、中心思想等进行了探讨,展示了作者的写作智慧和洞察力。

6.        具有启发性

o 文章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考,还对其他写作者和读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o 读者可以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的写作之路和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出色,既具有个人色彩和情感深度,又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写作才华和生活态度,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定的阅读价值和思考空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67932.html

上一篇:与手机、微信相关的那些事
收藏 IP: 218.82.104.*| 热度|

5 马臻 王启云 王从彦 王涛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