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2024年回顾与2025年展望:我的读写之路 精选

已有 4330 次阅读 2025-1-2 20:43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微信图片_20250102205331.jpg

(一)2024年

2024年是我的本命年。这一年过得怎么样?我一言难尽。一开始还“顺风顺水”的,后来工作压力陡然增加,忙得不可开交,也有不愉快。车子也撞了别人的车。不过,我对工作、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很多高教界的情况,也在今后和别人交谈时有话可说。

2024年除了工作之外,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开心的事情,是在《文汇报》发表三篇关于研究生教育,在《南方周末》发表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发表报刊文章(含被转载)情况如下:

[1] 马臻《小册子,有看头》上海宣传通讯2024(2): 127.

[2] 马臻《研究生导师生存发展之三角双锥模型》时代人物2024(9): 149-151.

[3] 马臻《学位论文答辩:唱好“独角戏”》中国研究生2024(3): 71-73.

b_80419.jpg

[4] 马臻《为什么有的导师“不完美”?》文汇报2024-4-19(8).

[5] 马臻《报刊写作和科技论文写作——加强大学生通识写作的两个切入点》时代人物2024(11): 1-5.

[6] 马臻《读研那些事儿》科学新闻2024(2): 25-27.

微信图片_20240530195611.jpg

[7] 马臻《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南方周末2024-5-30(B16).

[8] 马臻《为什么有的导师“不完美”?》上海九三2024(2): 40-42.

b_70927.jpg

[9] 马臻《专硕和学硕,如何“分家”?》文汇报2024-9-27(7).

[10] 马臻《读编往来》教育家2024(36): 26.

i_101227.jpg

[11] 马臻《研究生教育站在破除“唯论文”的十字路口》文汇报2024-12-27(10).

此外,我的一本书《读研有方——研究生科研与学习指南》(按页数计算,27万字)已经校对清样,即将正式出版。

在工作中,我还有很多经历和心得。现在先憋着、攒着。等待以后时机成熟后,再总结吧。

(二)读报

元旦,有更多的时间读报刊。

现在的报纸关注教育和科技,这是我读报的总的印象。

在报纸上经常读到有价值的文章,我把它们以半个版面或者一个版面为单位剪下来保存,有空时再仔细阅读。

有时候,我坐在电脑前写通俗文章,在网上搜索到一篇已经在报纸上发表的相关的文章,或者在微信号看到已经发表在报纸上的相关的推文,却发现我已经把这一期报纸处理掉了,于是我马上用手机APP再出“高价”把这一期报纸买回来。

也有的时候,看到微信号推送的好文章是发在我没有订阅的报纸的(比如《新华日报》),我也会去下载这一期报纸的PDF,并用手机APP下单购买。

在原先的印象中,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大家”写的教育相关文章,他们是熊丙奇、储朝晖。这正如我经常在报刊看到专栏作家张丰、韩浩月、闫晗的文章。但现在,写教育相关文章的“笔者”有很多,《中国科学报》大学周刊是一个知识分子写作、发文的“重镇”,我经常保留大学周刊的文章。

其他常刊登高等教育相关文章的报纸有《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文章有理论的深度,较为抽象;也有的文章不是理论文章,但也有比较广。例子:《求真向善臻美,推进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开拓大学生就业发展新渠道》。

《中国青年报》有教育周刊,也有“青年话题”,文章有短一点的,也有较长的报道,较为鲜活。例子:《“青椒”的成长通道不是“评论文”》。

《文汇报》“文汇教育”版面刊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文章。文章有积累,有青年教师自述、关于青年教师的报道,有政策相关的,有经验做法,有记者写的现象报道(类似于深度报道),也有反映发展趋势的。

《中国科学报》大学周刊内容好,有专家优势。样文:《多任务并进: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源头》《如何避免同行评议中的恶意评审》。

《解放日报》刊登特稿报道,比如《当文科生遇上人工智能》,也刊登短评,比如《斯坦福博士去做公务员大材小用还是双向奔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教育方面的现象观察,还配发相关的评论,比如《“志愿填报”不能成为“贩卖焦虑”的生意》。

(三)读刊

现在一些刊物有几种倾向或者风向。

一是在每一期有主打或者聚焦的专题。比如,2024年12月23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聚焦“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组织几篇稿件。在网上音频里,听《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说,他们的出版单位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因此他们的杂志具有书店的DNA。他们的杂志强调生活和知识,适合慢阅读,有书籍化的倾向。我感到读《三联生活周刊》有些难度,对话题不大熟悉。

二是文章里面“贩卖”或者涉及“概念”。比如,有的文章涉及传播学的名词(“信息茧房”等),还有的文章涉及书名,比如《毫无意义的工作》。

三是创新传播形式。在《中国研究生》杂志里,有的文章后面会放一个二维码,让读者扫码看到已经发在“中国研究生”微信号的文章,方便传播。在2024年《思政政治工作研究》杂志里,很多文章后面也有二维码。扫码后,读者可以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阅读这篇文章的缩减版;读者还可以看到文章中介绍的大学或者地方,能看到宣传片一样的短视频。这对我来说有收获,更加形象。

(四)2025年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50102205226.png

2025年,我在工作之余,将何去何从?我会继续读书、看报、看杂志,我一天都离不开阅读。我还会在电脑前写作,特别是继续在报刊发表通俗文章。

预计能发几篇?目前,我已经有一篇通俗文章被《时代人物》接收,有两篇文章会在书籍中印出(一篇是在张军平的书中,作为序;另一篇是在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集里)。别的东西都说不准。也许有灵感来了,写一下,投一下。也许好久没有灵感,那就不写。但我想,2025年在报刊上争取能发10篇文章。

我记得以前的“青葱岁月”——我自由自在地写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文章,把长长的文章投给没有刊号的《上海研究生教育》。不为了出名,也不为了“做官”,只是想把自己想写、想发的东西写出来、发出来。

这种精神能感动天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67109.html

上一篇:周末通过读刊,反思写作
下一篇:读《梁衡的21堂作文课》
收藏 IP: 223.104.211.*| 热度|

10 马臻 王涛 王从彦 胡泽春 汪育才 籍利平 武夷山 孙颉 张俊鹏 褚海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