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春秋的日食和鲁历(下A):岁首实朔和年底置闰

已有 1836 次阅读 2023-4-21 11:23 |个人分类:历法|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习陈美东先生论文[1,2]后查验文[3,4]写出些许心得,类似于教师的备课笔记。

1    前两篇博文说,建子的年份,尤其是冬至靠近正月末的年份,能够称春王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吗?日食在实朔,而春秋期间想来以平朔为月首,倘若失朔一天,则日食可能在月尾、月头和二日。《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所说“凡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穀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一。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左氏以為朔十六二日十八,晦一,不書日者二”,与现在所见《春秋三传》不符。或许汉唐学者基于建寅的夏历原始纪录有所增补、修改。复原鲁历需要谨慎。

夏历即今农历是汉代以降逐步完善的,以实朔为月首、无中置闰,可以达到三个月连大、连小,偶尔出现四个月连大。文[1] 认为“鲁历以平朔为月首,大小月相间,依一定规律设置连大月;年终置闰,前期建丑为主,后期建子为主,但尚未形成规律”。笔者觉得,现有材料难以确认春秋鲁历的大小月设置,但可以确定岁首实朔。

[1]   陈美东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0,(2):124-142

[2]   陈美东《史记》西周共和以后及东周年表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1,(3):252-265

[3]   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 1987.

[4]   刘次沅马莉萍中国历史日食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5]  刘次沅,马莉萍春秋至两晋日食记录统计分析时间频率学报, 2015,38(2):117-128

[6]  刘次沅,马莉萍朱文鑫《历代日食考》研究时间频率学报, 2008,31(1):73-80

[7]  何幼琦. 《春秋》“日食”研究的新发现. 管子学刊, 1990,(3):84-86+94

2     可靠日食记录34条如下表,No.9  No.11 《春秋经》、《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而未录“朔”;《春秋经》朔晦记录4条皆合天(C先天,但实朔戊辰22:01),一并列出。日食记录勘订6条:改No.13 之七月为十月,No.15 之十七年为七年,No.19 之八月为六月;No.26 之十二月依《左传》改为十一月; No.29之六月甲戌朔改为八月(癸酉晦);删No.31之朔。


“襄公十五年秋八月丁巳(54) 朔” BC558.05.31 偏食,即使为八月头而正月朔BC559.11.05 也是过早;故而认为记录有误。因有春二月己亥(36)、冬十一月癸亥(60),通常改为七月,岁首实朔BC559.12.04。似可改为六月丁巳,日食在月尾。

 “襄公二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12)朔”BC546.10.13全食。文[1] 定正月朔BC547.11.22,但与七月辛巳(18)不能协调。该年《左传》记事较多,经文中日食干支乙卯有误,传文中日食 “十有一月乙亥(12)朔”,且历日较多,正月朔BC547.12.21而全部协调。

“昭公十七年六月甲戌(11)朔”,多勘订为九月癸酉朔[5]或晦[6]。不过,六与八可能因字形相近而误,与七或九相误的可能性较小。或许原始纪录为“八月□□,日有食之”,先误为“六月”,后又添补朔日干支。日食在八月尾癸酉(10)

 昭公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10) BC520.11.23 全食,正月朔BC520.01.02,但与“夏四月乙丑(02),天王崩不能协调删除 正月朔BC521.12.03(15),日食在十二月尾,似优于勘订为十二月朔。

总而言之,现在所见日食记录已非原貌[7],简文在传承过程阙失乃至汉唐学者已作添补,其可能性是存在的。

3    冬至所在月称子月,其前为亥月,其后为丑月、寅月等;选择岁首正月称为建正。上表确认了37年的岁首实朔。一眼可见的是,僖公二十二年前岁首在1219~123日,而冬至在儒略历122728日,故而建丑和岁首靠近冬至的建子;文公元年之后岁首在121~1230日,冬至在122627日,建子和岁首靠近冬至的建丑。昭公十五年岁首实朔1122日庚寅(27),在冬至甲子(01)34天而建亥是特例。


 3A    剪贴文[1]庄公三十一年至僖公十六年计20年的“鲁国历谱新编”,表中岁首与实朔可能有一日之差。置闰似缺乏规律,或许并非本来的鲁历:两次隔年闰岁首推后至BC658.01.28,再五年不闰提前至654.12.05,变动达55天;连续隔年闰推后岁首BC646.01.16。这并不是建丑调整为建子的应有举措 

《春秋经》中历日简记在年代之后。僖公二年仅有“五月辛巳”,倘若有误则可以调整两处置闰。“僖公八年十二月丁未天王崩”或引起失闰而九年岁首提前,其余年份则是建丑以及岁首靠近冬至(12月28日或27日)的建子,置闰合理可信。下图是总计20年的岁首。


《春秋经》僖公九年的内容是“春王三月丁丑(14),宋公御说卒。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秋七月乙酉(22),伯姬卒。九月戊辰(05),诸侯盟于葵丘。甲子(01)晋侯佹诸卒”,最后一事或脱漏月份或叙说有误,但岁首BC652.12.12建子应没有疑问。《左传》该年叙事皆无日期。

《春秋经》以及《春秋三传》中不协调之历日颇多,而文[2] 列出《史记》“年表”、“世家”中年代的人为失误21例。笔者觉得,古人能够制定合适的历法,只是僖公二年“五月辛巳”有误。

僖公十三年或许不闰,十四年岁首BC647.12.17,年底有闰。容后文说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5078.html

上一篇:春秋的日食和鲁历(中):传世文献并非原始文本
下一篇:春秋的日食和鲁历(下B):过度拟合必定失真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5 许培扬 朱晓刚 宁利中 杨学祥 刘炜 王成玉 孙颉 张晓良 郑永军 范振英 杨正瓴 刘进平 葛维亚 刘全慧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