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2月9日看了苏荣誉教授的讲座 “匠心与贪心——以晋公盘为代表的古代青铜盘”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703047451541571 (前面有静止画面的音乐时段。讲座从1:34:00 开始,2:06:30 介绍晋公盘),贴出博文
青铜盘的适用尺长及范铸年代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16007.html
晋公盘铭文的疑问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20117.html
因见到视频中有 “苏荣誉等:《晋公盘的研究》,待刊”,近来时常在CNKI 搜检;昨天突然想到苏先生说“晋公盘是追缴文物,有非常复杂曲折的故事,出土地是我们不知道的。……韩炳华教授拿到晋公盘时曾问我(器物真伪)。我说先做X光检查。……去年在上海博物馆 CT 试验室已做了……”,因而读到文[1-4],写出如下文字以为备忘。
[1] 韩炳华. 新见义尊与义方彝. 江汉考古, 2019,(4):78-83
[2] 张昌平. 谈新见义尊、义方彝的年代及装饰风格. 江汉考古, 2019,(4):84-89
[3] 张懋镕. 新出义方彝和义尊的年代学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4/07.
[4] 沈长云. 也谈义方彝和令方彝的年代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6/23.
[5] 李学勤. 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 文物, 2010,(1):40-43
[6] 张昌平. 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 文物, 2011,(11):87-94
1 义尊与义方彝2014年盗掘自山西省洪洞县南秦村西,2019年从海外追回;器形较大而纹饰精美,且铭文相同,对研究铸造技术、铜器断代和商周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义尊通高34.2、口径25.3、底径18、腹深25.4、圈足深8、厚0.9厘米,重7.2千克;
适用尺长21.2 cm:
通高一尺六寸过2.8 mm;口径和腹深一尺二寸欠1.4 和0.4 mm,底径八寸半欠0.2 mm。
义方彝带提梁高49、通宽29.5 、盖长27.7、盖宽23.5 、盖高22.5、口长26.5、口宽21.3、圈足长24 、圈足宽19.3 ,口沿厚1.5 厘米,重量17.35 千克。
适用尺长21.3 cm:
通高二尺三寸、盖长宽一尺三寸和一尺一寸,偏差皆小于1 mm,盖高一尺半寸过1.3 mm;口长一尺二寸半欠1.3 mm、口宽一尺整、足宽九寸过1.3 mm。圈足长24 cm 不整或与破裂后修复相关,本为一尺一寸23.43 cm。至于通宽29.5 cm 不整则不必在意。
两件器物适用尺长与周尺21.5 cm 相比偏小2~3 mm,想来源于青铜成形的冷缩——最大可达1.4 %;因而冶师所用尺件仍是周尺21.5 cm。
作为参考,因犯罪分子盗掘未遂,随州安居羊子山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得到清理而出土鄂(噩)国青铜器[5,6],文[5]仅介绍尊、大卣和方罍(彝)的通高数据 34.5、49.5和60.1 cm;以周尺21.5 cm计算,为一尺六寸过1.0 mm、二尺三寸过0.5 mm和二尺八寸欠1.0 mm。 笔者尚未获得书籍《随州出土文物精粹》,从文[6] 复制照片如下。鄂是殷遗贵族,所铸器物精美而尺寸严谨。
2 义尊内底和方彝底、盖的三处铭文相同,仅后者略去族徽“丙”。
隹十又三月丁亥,珷王易义贝卅朋,用乍父乙宝尊彝。丙。
通常认为“武王”乃是谥号而非生称,铸器在成王时代、器主为殷遗贵族,皆可信。依据《史記·周本紀》和《逸周书·作雒解》,笔者主张武王受命六年或七年即位,未建元,崩于受命十二年BC1027 即克商年十二月,其年底置闰属于特例,或为成王改元之便——西周早期建子或正月朔靠近冬至日(儒略历12月30日)的建丑。成王元年元月朔为BC1026.01.17 丙午。如此可排入《逸周书·皇门解》“元年元月庚午(廿五日)”和师旦鼎“元年八月丁亥(十六日)”。
义器铭文没有年份,或可猜测为武王临终赏赐殷遗贵族,也是安定天下的政治举措。受命十二年十三月之丁亥为十二日——今山西洪洞县的义收到赏赐的时间滞后也是合理。
3 博文 武王克商 BC1027:文献数字的思考 说,《史記·周本紀》“受命十一年十二月戊午七日师毕渡,二月甲子十三日武王牧野乃誓”,而《武儆》四月丙辰 六日,再加上《皇门》和师旦鼎的成王元年日期,尽管没有月相,但五个数据对年历构成了一定的限制,或许合适的时段只有1/8左右。
干支日期有六十个,故而一个有月份的日期排入建正确定年代的概率是 1/2,十三月更是三年才一见。义器的十三月丁亥又为克商年BC1027 增添些许佐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