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曾随之谜” 是伪问题

已有 3231 次阅读 2022-10-20 12:25 |个人分类:夏商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随州擂鼓墩M1墓于1978年发掘,出土青铜器总10 吨以上,铭文见“曾侯乙”一百多次,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33 年。因“曾国”缺乏文献记载而“随国”没有文物出土,李学勤先生提出“曾随为一国两名”的设想[1],学界为此产生长期争执。不过,随国的文物近来也陆续出土,张昌平先生说[2]  

TTB.jpg

[1] 李学勤. 曾国之谜. 光明日报,1978/10/4. 见:李学勤. 新出青铜器研究.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124-127

[2] 张昌平. 曾随之谜再检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11):58-66

[3] 郝本性. 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 文物,1972,(10):32-40

我觉得,“曾随之谜”本不该成为问题。《左传》等文献中鄫国就是青铜器铭文中曾国——“鄫”为后造之字添加“邑”表国名以与副词“曾”区别。此前已说,曾国已见于甲骨卜辞,人民原是夏族,臣服商朝后必然具有新的商文化。商文化吸收并发展了夏文化。西周初期的叶家山曾国墓葬是商文化,青铜文化或许优于同时期宗周


汉水之东随为大”,恰恰表明随国并不是真正的大国—— 周之封国多为小者而未能留名。出土青铜器表明,西周及春秋期间曾国较为强盛,且参与叛周,或许并不是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南阳盆地,能够向南延伸至随州地域。又,笔者觉得清华简《系年》是现代作品,第二章有“曾”和“奠”,表明誊录者知道两个国名的战国字体;整理者释读为“缯”和“。不过,“曾人”与申、戎一起攻杀周幽王,似应释读为“鄫”。西周另有缯国,在今山东枣庄和临沂之间,或是南方曾国之祖籍。

TTA.jpg

与此类似,青铜器铭文用“表示国名和地名,而传世文献用““鄭”为后造之字添加“邑”以与动词“奠”区别。韩国于BC375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新郑)而不改其名;韩桓惠王三十四年BC239 铸造的兵器铭文仍见“奠令”[3]现在要问,因传世文献见“鄭”而未见“奠”,就能”别为两国吗?因“奠”和“韓”地域相关,就能奠韓一国两名”吗?肯定不能

倘若坚持“曾随为一国两名”,最好能给出春秋期间已有“鄫”字的证据。 

相关博文:韩或在国灭前已用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0239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60149.html

上一篇:叶家山曾国的族属、文化和政权
下一篇:义器的日期与武王的年代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16 杨正瓴 郑永军 孙颉 范振英 张晓良 胡泽春 杨学祥 杜学领 史晓雷 许培扬 李学宽 逄焕东 马鸣 史永文 朱晓刚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