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五千年的中华

已有 3990 次阅读 2021-5-31 17:15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商朝(公元前1600~1046) 是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能确定的第一个王朝——《史记·殷本纪》等记载的商朝主要事实已得到百年前殷墟出土甲骨的证实。不过,此前事项如《史记·夏本纪》尚待确认。笔者觉得,出土器物的适用尺度有助于判断地域的政权属性。

黄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是中华之腹地,先人在此繁衍生息而使文明日益增进历史与地理密切相关,但远古之时的地貌已难以清晰了解。海平面升降不定,不同区域的地壳每年也有毫米量级的隆起或沉降。年输送泥沙16亿吨的黄河,对徐淮地区和华北平原更有着重大影响;筑堤之前以边滩(嫩滩)和低滩(二滩)维持的河道极不稳定;改道之后下侧原流路尤其是滩地则成为水草丰盛的宜居场地。不过,黄河去而复来,将一切埋藏到泥沙之下。考古发掘虽不能揭露全貌,也使我们对先民的生活略有所知。

2    世事因果连绵,总得做个截断才能叙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辞世之前的两千五百年距今五千年前来源广泛的多个族属在太行山前黄河下游左岸融合而成为商族,开始使用商尺19.7 cm。其时,黄河右岸的南夏使用夏尺15.8 cm;黄河三门峡以上的陕西及山西地域的西周使用先周18.5 cm;黄河泛滥区域内的东夷——山东及江苏邳州、新沂地域,使用夷尺17.6 cm有着各自制度的东夷、南夏、西周和北商,在交流中进化和争斗,在争斗中融合而发展,最终汇成中华民族。

DEEAD2BA-BB87-4B99-832B-EC381EF09F11.jpeg

与黄河相关的知识来自上方著作。以下将周灭商前所控制地域称先周;其后称周朝而用周尺21.5 cm

2.1   北商与先周

干旱等原因引起今山西地域的先民迁徙至山前平原;而北商也会因黄河游荡失却土地而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太行山没有成为流域的分水岭,更不能阻碍两侧先民的交流。在距今4700年前山西地域已弃用先周尺而改用商尺。黄河中下游左岸都属于商的势力范围。

当然,先周族属后来也曾到达晋南,如距今四千年襄汾陶寺文化适用先周尺18.5 cm,但高等级墓葬被毁——时代略晚者对墓穴的有意破坏。该地在壶口瀑布东偏南约90 km,想来败于先周而臣服,但很快被并入北商版图。

2.2    东夷与北商和南夏

东夷所居之地,远古之时类于辫状河流中岛屿,因黄河水沙而与中原几近隔绝。但到距今五千年时即大汶口文化中后期,黄河游荡频率稍低而流路趋于稳定,东夷与北商或南夏断续地接触,或许也曾与两者争夺过黄河迁徙留下的滩地。

已测算12个遗址出土陶器,确认东夷大汶口文化使用夷尺17.6 cm;但平阴周河M8和济南焦家M17 遗物适用商尺19.7 cm,表明北商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曾达到今黄河南岸;而焦家北区M17等五座高等级墓葬被毁,以及其后龙山文化使用夏尺15.8 cm,表明南夏曾完整地控制了东夷。据此可以猜测,距今4500 年前后东夷与南夏同居于黄河之右。

东夷的地域随着黄河迁徙而忽左忽右,或许努力摆脱北商或南夏的控制;商夏想来对东夷有过多次争夺。岳石文化器物似稍逊于龙山文化及大汶口文化后期,或与生存环境不再安宁相关。笔者抽检济南、日照等地遗址岳石文化陶器,适用夏尺,但部分尺度不明。文献记载有先商联合东夷灭夏、以及商朝曾册封东夷。

2.3    夏与北商

 “自公元前2275年大禹疏浚黄河 ,固然是传说;但“其后70% 以上时间从山东和河北入渤海”,却是地质勘查的结果。由武陟向东北经获嘉、新乡、滑县、内黄,向北再经广平、巨鹿,而后转向东北,大致沿今滏阳河入海禹河故道,位于冲击扇最北侧;其时代并不能准确知道。不过,夏商总该关心黄河流向,或许设法影响入海流路——就是治水啊。

黄河左右是商夏,使用不同的尺长。洛阳与郑州之间的偃师二里头,四期文化(公元前1750~1500)均使用夏尺,黄河右岸的多地二里头文化也使用夏尺15.8 cm。山西地域的二里头文化则使用商尺19.7 cm

或许距今3800 年前后黄河在南侧游荡而入黄海,迫使夏都西撤;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郑州二里岗立国之时,黄河或许已经到达冲积扇最南侧——夏以洛阳东侧的偃师二里头为都,或许就是退避洪水的最后所在夏与商隔河对峙约百年,其后南撤至武汉盘龙城;商因黄河摆动也多次迁都,直至公元前1300 年即盘庚迁殷方得安定。

2.4    盘龙城和三星堆

武汉北侧的盘龙城遗址(公元前1500~1200),居于汉水和长江左岸,出土大量器物适用夏尺15.8 cm,安徽凤阳县和湖北郧县的商代陶器仍适用夏尺,表明仍能控制淮河之南的地域夏商两朝有共存的时段。

商朝迁殷百年之后,国力充实而征伐盘龙城;盘龙城也可能因千年一遇的长江洪灾而削弱乃至倾覆。其后夏沿着汉水向上进入成都平原。当然,夏人向长江上游的扩散或许早就进行(宝墩陶器适用夏尺),只是入居三星堆的贵族来自盘龙城

甲骨文有“至蜀”、“征蜀”、“伐蜀”等卜辞,但三星堆的毁弃并非源于商朝征伐。三星堆K1和K2以及成都金沙遗址均有夏商两种尺度器物,表明夏人曾接受商朝册封。夏人将数百年的精美器物全部毁弃并非祭祀,而是战败之前的悲愤之举,时间在武王灭商之前;因为臣服于商已是不堪,商亡之前似不能再臣服于周三星堆作为“夏遗都城”大致在公元前1200~1050年;生命仍会继续——繁衍生息于蜀地的夏人将使用周朝尺长21.5 cm

3    文字记载之外的历史

殷商甲骨之后,文字记载渐多;而周朝青铜器物的铭文可达数百字。不过,出土器物的适用尺度仍可以揭露文字记载的遗漏。

商朝曾征讨先周而册封姬昌为西伯;此前先周使用尺长18.5 cm,此后使用商尺19.7 cm;武王伐纣前后或姬伯称王 “改法度,制正朔”(《史记·周本纪》)而定尺长 21.5 cm先周文化稍显落后,尚未发现适用尺长18.5 cm的青铜器物,但曾以商尺范铸。宝鸡石鼓山M1~M4族徽或日名的铭文铜器,均适用周尺且制作精良意味着相关族属“对周朝的臣服”;无铭则适用周尺、商尺或难以确定适用尺度,想来都是本地模仿范铸;兵马器适用商尺

河南鹿邑长子口墓处于商周鼎革之后,出土器物的尺度支持墓主为微子启的判断。二百余件陶瓷器适用周尺21.5 cm;无铭的圆罍和圆鼎(后者形体最大)适用周尺,其余铜器均适用商尺——祭祀父母的铜器铸铭“长子口”,想来源于“作为长子而不能承袭帝位”的情结;玉器五件适用商尺,而四件适用先周尺18.5 cm,或许微子启真是“带路党”呢。

秦国在商鞅公元前350年变法后使用秦尺23.1 cm,但其他国家似乎没有变更尺度。出土于秦始皇陵的大圆鼎,212 kg,纹饰精美但有18处利器砍痕圆鼎适用周尺而非秦尺出土于秦陵,但不是秦人本族制作的。

铭文和铸客”所说,寿春楚墓出土铜器有两种尺度标示楚王(干/心)的器物适用周尺,以统一格式刻划“冶师某某佐某某为之字迹非常工整,留下姓名以彰显业精;潦草刻划隐却真名的铸客大鼎和铸客升鼎,腹径与四秦尺、二秦尺偏差小于 1 mm,或许是国亡之后楚人在寿春所铸——国已成秦,此身是客。

4   确定出土器物的适用尺度,或许可以为判断地域的政权属性提供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89067.html

上一篇:商族的起源和商尺的制定
下一篇:郑州洛达庙遗址经历夏商更替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18 李宏翰 郑永军 杨正瓴 康建 李学宽 杨学祥 张晓良 李毅伟 段含明 吴斌 朱晓刚 武夷山 刘炜 陈小润 周少祥 张鹰 姚伟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