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种种原因,个人经历对科研的态度,正经历从“渴研”到“可厌”的转变。
单单是过去的一年,未曾发表一篇论文,但参与了各级各类项目申报多次,撰写了多份项目申报书。最终算是捡到一粒芝麻,得了个三千元的小课题。“渴研”的程度可见一斑。
今年打算全面放弃项目申报(友情参与除外),因为我知道对我来讲,中了也未必是好事。个人认为,做项目孤军奋战是挺悲催的事情,做项目需要一个较好的支撑环境,做项目需要足够的时间保障,做项目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过度透支自身,那是得不偿失的。开学初,听闻有同事得了大病,请长假,那位老师年纪轻轻发表了好些高质量成果,承担有国家项目待结项,身边的同事评价就是“太拼了”,还有一句“潜台词”是“不值得”。
当前科研给我的印象是“得不偿失”。且不说版面费、所在单位科研(激励)政策等等令人闹心不已,所形成的科研成果价值几何通常是难尽人意。个人认为,好的科研成果,应该是采取科学的方法,扎扎实实按照研究型思路开展研究(这要求有相关知识储备),研究的结论恰如其分(具备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这样的科研成果不是“写文章”,通常需要漫长的研究过程(且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囿于学力与毅力,个人至今远未形成像样的科研成果(也许终老一生亦不见得有)。
科研一旦到了“可厌”的境地,表明我“堕落”了。内心尚希望科研于我:可言(有兴趣)、可研(有内涵)、可延(可持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548419.html
上一篇:
变革中的研究型图书馆下一篇:
您会“致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