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学》(Neurology):喝牛奶多,帕金森患病风险高
诸平
一般我们常见的乳制品包括液体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调制乳粉、牛初乳粉);其他乳制品等。因其形态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它们的营养价值也各不相同。鲜奶是生乳经净化、杀菌、冷却后包装,直接供饮用的乳汁,鲜奶标示表示是100%的生乳制成。鲜奶不论全脂或低脂,营养成份均比调味乳来得好。酸奶又称为发酵乳,是以生乳为原料添加乳酸菌,经发酵而制成之饮料或食品,大多尚经过调味。酸奶的固体状的又称优格。发酵乳中所含的乳酸菌有很多种,其中有一些能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具有整肠作用,有一些则不能在人体肠道中繁殖,但整体而言,发酵酵乳中所含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维生素与乳酸,为一良好之食品,唯一需注意的是其它添加物如糖、香料、色素等是否合格。调味乳是规定含生乳50%以上,添加各种香料、调味料而成,如果汁牛奶、巧克力牛奶、花生牛奶、大枣牛奶等,为不同人群(特别是儿童)所喜好,但在可能范园内,应鼓励幼儿多喝鲜乳而非调味乳更有利于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还有冰淇淋。冰淇淋的种类很多,对幼儿而言,是诱人的甜零食,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甜零食的缺点,如吃了冰淇淋,孩子吃正餐受到影响;再就是吃冰淇淋容易引起龋齿等。乳粉又可以分为普通乳粉和配方乳粉,普通乳粉是以生鲜牛(羊)乳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杀菌、浓缩、喷雾干燥制成的粉状产品。按脂肪含量、营养素含量、添加辅料的区别,可以分为全脂乳粉、低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调味乳粉和配方乳粉。配方乳粉是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以生鲜乳或乳粉为主要原料,去除了乳中的某些营养物质或强化了某些营养物质(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经加工干燥而成的粉状产品,配方乳粉的种类包括婴儿、老年及其他特殊人群需要的乳粉。
纵观以往喧嚣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其焦点一直围绕在价格战、奶源战、资本战、圈地战、广告战、口水战等方面,但2007年竞争的话题显然已转移到以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为代表的研发大战。各个乳制品企业推出的新品无一不注重科技含量,也更加侧重功能性。中国乳业已进入了新的竞争阶段。针对国内消费观念逐渐成熟、从“有奶喝”转为“喝好奶”的需求日益强烈,竞争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低端的价格大战走向高端的技术、产品比拼;从原始的广告战、价格战变为对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差异化竞争。
随着中国乳业的迅速发展,产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已成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品种较为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业,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乳制品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乳制品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乳制品行业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后三聚氰胺时代,我国乳制品行业增速放缓,乳制品产量从2009年的3205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3548万吨,复合增速仅为5.2%,主要是我国乳制品消费者消费信心受挫,并非消费量已达饱和状态。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客观上促进乳制品行业转型,政府加强乳制品行业的整改、提升行业进入门槛、企业加强奶源建设、提升产品品质,我国乳制品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增速也开始逐步回升。2012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增速回升至6.6%。从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来看,我国乳制品消费量远未达到饱和状态。2011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18.8 kg,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与其他乳制品消费大国如印度、美国和欧洲差距巨大。即使是饮食习惯较为相近的日本和韩国,人均消费量也是我国的2倍左右;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的人均消费量是我国的3倍左右。很显然,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偏低,我国乳制品的市场空间依旧巨大。尤其是在农村市场,农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到城镇的一半。未来随着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农村人均消费量的提升幅度将较为明显。
谈到奶粉,大家对于三聚氰胺所造成的阴影依然心有余悸。受到个别不法生产厂家的影响,使整个国产奶制品的蒙受“假冒”困扰,而且久久挥之不去。进口奶制品特别是婴幼儿奶粉成为不少人青睐的香饽饽,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宁可选择洋奶制品也不愿意购买国产奶制品。真的洋奶制品就一定很安全可信吗?事实并非如此。日本志贺医科大学(Shig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美国太平洋卫生研究及教育机构(The Pacific Health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stitute)、退伍军人事务部太平洋岛屿卫生保健系统(The VeteransAffairs Pacific Islands Health Care System)、美国老化研究所(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以及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等研究机构联合研究发现,生活在美国夏威夷的日裔美籍人,因为长时间饮用有机氯农药残留量高的牛奶,导致其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更高。此项研究成果已经于2015年12月9日在《神经学》(Neurology)杂志网站发表——R. D. Abbott, G. W. Ross, H. Petrovitch, K. H. Masaki, L. J. Launer, J. S. Nelson, L. R. White, C. M.Tanner. Midlife milk consumption and substantia nigra neuron density at death. Neurology, 2015; DOI:10.1212/WNL.0000000000002254.
《神经学》(Neurology)杂志网站发表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以20世纪80年代生活在美国夏威夷的日裔美籍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来自檀香山-亚洲老化研究(Honolulu-AsiaAging Study)对已故者大脑中的黑质(substantia nigra)神经元密度和有机氯农药暴露之间的关联研究,再结合在中年期牛奶摄入量与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上述结论。牛奶的摄入数据收集是从1965~1968年之间,当时年龄在45~68岁之间的449名男士,这些人都是日裔美籍公民,他们在1992~2004年先后逝世后的尸检结果,确定其牛奶摄入量与患帕金森风险的相关性。神经元密度(数/mm2)测定是以黑质横切面检测结果为准,另外测定大脑中杀虫剂环氧七氯(heptachlor epoxide)的残留量。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夏威夷的牛奶中发现有高水平的有机氯农药残留存在。是因为在菠萝的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氯农药,而夏威夷的菠萝碎片是一种常见的牛饲料。牛吃了受到有机氯农药污染的菠萝残渣,导致奶牛生产的牛奶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
研究结果发现牛奶摄入量每天超过两杯(或16盎司),而且是不吸烟的男士,其大脑的神经元密度最低。去除帕金森患者和路易体痴呆患者之后,调整其余所有研究对象的神经元密度,牛奶摄入量>16盎司/d的人其神经元密度与那些牛奶摄入量少于16盎司/d的人神经元密度相比较,低41.5%(95%置信区间,降低范围为22.7% ~55.7%, p <0.001)。牛奶消费量最多的人群,90%的人大脑中发现有环氧七氯残留物,而未消费奶牛者大脑中发现有环氧七氯残留物的比例仅有63.4%。对于那些曾经吸烟者而言,牛奶摄入量与神经元密度之间的关系如何有待深入研究。这项研究支持先前的研究发现:奶制品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是因为牛奶、杀虫剂和脑部疾病之间可能存在有某种联系。
更多信息请浏览:
Pesticide found in milk decades ago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igns of Parkinson’s;
Midlife milk consumption and substantia nigra neuron density at death;
New Study Links Drinking Milk To Higher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e emerging role of nutri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