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吉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博文

但愿“车夫博士”不再是新闻

已有 4374 次阅读 2009-5-3 21:17 |个人分类:大学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423,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正式录取辽宁锦州市只有高中学历的38岁车夫蔡伟为2009年级博士生。此事成为近来颇受关注的新闻。在百度搜索引擎上,用“车夫博士”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近8万条相关网页。央视《新闻周刊》也对此事进行了显著报道。

这条新闻吸人眼球的地方在于蔡伟由高中生变博士生的“连升三级”,而且读的是复旦这样的名校,这无疑是一个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童话故事的现实版和现代版。所以媒体在报道时大都表现出正面的、赞赏的态度,比如说,“车夫博士”彰显大学气度,车夫博士凸显导师自主权,复旦渐显名校气息等等。但是,我看到这条新闻后却感到一种隐隐的痛。

蔡伟这匹“千里马”之所以能“连升三级”,最关键一点是他遇到了“伯乐”——复旦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其实,裘锡圭先生破格录取蔡伟为博士生的过程并非易事。为此,先生专门跑到教育部拿回批文,这说明裘先生本人和复旦校方并无最终决定权。推而言之,连这样的名师名校都没有决定权,可以想象出其他老师和大学的权利了。

这使得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一条新闻:美国大学通常会为受邀参加学校毕业典礼的演讲者颁发荣誉学位,但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却拒绝给将参加该校513春季典礼的奥巴马总统颁发荣誉学位,理由是他刚就任总统,除出版过两本畅销书外,没做过任何应得荣誉学位的事。这两条新闻本无关联,但如果对比起来,就很有意思:美国的大学连拒绝给总统颁发荣誉学位的事都敢做,而中国的大学连破格招收一名博士生的区区小事却没有决定权,竟然需要经过官方批准;反而言之,如果中国的大学遇到某某高官,恐怕根本不用高官暗示,就将名誉学位证书拱手送上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中国的大学没有最终决定权,因为他们长期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着一种僵化的教育体制。就大学招生而言,考硕士要有本科学位,考博士要有硕士学位,如果你想打破“游戏规则”,越级报考,一定会遇到很多条条框框,比如说工作年限、科研成果等。如果你要像蔡伟一样由高中生直接报考博士生,并且不会遇到像裘锡圭先生这样的“当代伯乐”,那你的“博士梦”一定是空想。蔡伟实现了“博士梦”,可以肯定地说,除蔡伟外,一定还有一些清洁工、小商小贩等所谓“引车卖浆者之流”,他们的知识完全达到攻读博士学位的水平,甚至超过那些经过旁门左道混入博士队伍的博士毕业生,可是,他们根本不敢想自己可以报考博士,或者即使报考了,也被我们的大学当作笑料而拒之门外。

其实,岂止大学的教育体制是僵化的,整个社会体制亦如此。比如说,科级才能被提升为处级,处级才能被提升为厅级。所以,在现行的体制下,几乎不可能被破格提升,更不用说“引车卖浆之流”步入政界从而制造出“车夫科长”、“厨师处长”、“小贩厅长”这样的新闻神话了。“5.12”汶川地震中,江油市公安局普通女警方蒋晓娟因主动给孤儿哺乳,之后被破格提拔为副政委就引起了很大争议,成为当时的社会热点。

车夫博士”之所以能成为新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文凭崇拜”。据报道,当时裘锡圭先生有一个项目,觉得蔡伟比较适合做,就把他请过来。裘锡圭先生是这样说的:老实说,现在搞古文字的,很多名义上是教授了,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但蔡伟毕竟是一介车夫,为了他以后更好地展开工作,必须给他一个“名份”,于是裘先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破格录取蔡伟为博士生。毫无疑问,先生这么做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坚持“唯文凭论”,而非“唯能力论”,不然,车夫做科研、登讲坛又有何妨?在江苏某高校申报博导时,某位教授成果很突出,就是因为没有博士学位而败北,而比他成果差很多的教授却被罩上了“博导”的光环。这在评审者看来,没有读博士的经历可能会影响博士的指导工作,所以不能做“博导”。简直荒唐!

这又使得我想起了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陈寅恪著名的国学大师,通晓十几门外语,梁启超说自己等身的著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但陈寅恪仅仅毕业于吴淞复旦公学,拿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名高中生。但是就是这样一名“高中生”,却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台,并成为20世纪的顶级学者。此外,我们如果再想想没有考取大学却被蔡元培请进北大哲学系的梁漱溟,再想想小学没有毕业却被胡适请到中国公学讲台的沈从文,就更应该感慨良多!

总之,我认为,我们在看到“车夫博士”这条新闻后不应该仅仅是高兴,而应该好好反思,反思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公平的、“民”主的社会体制,如何建立一个兼容并包的、有公正性的教育体制。只有这样,“车夫博士”才不会成为新闻,中国诗人龚自珍的那声长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将人才”在今天才会显得多余,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美妙设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有可能会实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8-229678.html

上一篇:参加研究生招生面试有感
下一篇:为何官员的死亡总会成为新闻
收藏 IP: .*| 热度|

2 蒋永华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