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我看到的“尊师尊老”:有点假冒伪善

已有 3397 次阅读 2014-9-18 11: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看到的“尊师尊老”:有点假冒伪善

冯兆东(2014-09-18)

 

最近网上热吵的三件事竟然让我有了我很难有的失眠。为了解开我的纠结,我还是沿着我的“反叛”思路叙述我的感受。

 

第一件事:92岁的吴良镛老人事件:据媒体报道,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缓缓-缓缓-缓缓-缓缓-缓缓地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立35分钟作完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一些后排学生却纷纷“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冯兆东发问:(1)是学生们“不够中国传统”地、没有强打精神地(即:假装地)去强迫自己听完一个“毫无激情”的和令人乏味的“大人物”的报告?(2)还是会议的组织者“非常中国传统”地将一个已经老得不行的“大人物”的报告强加给新时代的学生们?(3)或是92岁高龄的老院士很不自重,忘却了作报告的基本条件是“用逻辑和激情”去吸引听众?我自己是同情学生的:很可能老院士的报告具有很好的催眠效果,学生们干嘛不睡呢(我真心希望,学生们有“不来听或临场离开”的选择自由)

 

第二件事:“老人变坏、坏人变老”之说:郑州一位老人在公共汽车上因让座纠纷打了一年轻人“几个耳光”后猝死,这个新闻连日来受到国内媒体的海量报道和评论。大家似乎挺兴奋的,掰扯着猝死老人和未让座年轻人谁是谁非,这当中很少看到对那位老人的同情。更有甚者,“老人变坏、坏人变老”的奇怪总结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

 

冯兆东点评:我完全赞同《环球时报》的评论,这起老少争座纠纷是个孤立事件,它虽与中国的整体道德面貌有关,但两位当事人(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不具有代表性(老人猝死与争座纠纷之间的联系更是偶然的)。我被《环球时报》的评论感动了:老年人是我们这个“盛行功利主义社会”的真正弱势群体,他们几乎被完全边缘化,很多人没有消费能力,也缺少他们的集体话语权。《环球时报》还忠告我们:所有人都应记住,死者为大,老者为尊,中华社会的这些传统伦理不是靠范本树立的,它们来源于人生百态中点点滴滴的总结和锤炼。

 

第三件事:黑龙江依兰县高级中学“冯超群索礼事件”:“穷嗖、抠嗖的、死德性,要你们这帮废物,关键时候**都不当”、“你们咋那么没人性呢?”据当地电视台报道,以上这些话是黑龙江省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在课堂上公开飙出来的。老师谩骂学生的原因:教师节当天该老师没有收到学生的礼物。

 

冯兆东点评:

(1)   注意,这件事与教师节有关。教师节实际上很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它设立的动机和渊源与孔夫子他老人家有很大的(隐隐)关系(甚至仍然有人建议:教师节应该是孔夫子的诞辰)。对教师职业的“过份高尚化”很可能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的兴盛息息相关:要让读书人向往与皇权紧密联系的“官本位”,教师们必须首先得给学生们灌输“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和“科举制度的值得追求性”啦。为此,教师职业就被“过份高尚化”啦。

(2)   一个美国“教师职业观”的例子。记得那是1985年,我刚去美国华盛顿大学读书。在我们的英语补习班上(即:“英文作为第二语言”课)有一半是中国人。老师(Diana Smith)问我们:你们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我的一位也来自中国的同学将我们中国人对老师的期望全列举了出来(当然包括“高尚的情操,为人师表”等等)。听完后,老师说:太吓人了!我和其他人一样,只是社会的一员,为什么对我们教师就那么苛刻呢?她接着说:教师是我的职业,就如警察是我丈夫的职业、铅管工(plumber)是我爸的职业一样。我的任务:首先遵守职业操守(professionalism),然后争取做一个学生喜欢、业务精湛的好老师。

(3)   阳阳的故事(摘自我的博文:必须全力地将我们的社会打造成为一个诚信的社会)。大约25年前,我在美国的邻居把她9岁的儿子(阳阳)从北京接到美国堪萨斯大学所在的劳伦斯镇(Lawrence)。当时国内正遇一个“学雷锋”高潮。我问他:“阳阳,你们学校也一定在学雷锋的运动中吧?”。阳阳答道:“是,叔叔”。我又问:“你们如何学呀”。阳阳答道:“班主任规定:每人每天必须做一件好事”。我又问:“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呢”。阳阳答道:“55个学生”。我追问:“哪会有那么多的好事让你们做呀?”。阳阳很藐视地瞪了我一眼后答道:“叔叔你真笨。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办法。”我继续追问:“什么办法?”阳阳答道:“我们几个朋友商量好的:前边走的朋友故意丢东西,后边走的朋友马上拣起来交给班主任”。

(4)   小结:我是不太赞成政府去引导“高尚”运动的。一旦“高尚”被运动化,高尚的真假就难以辨认啦,而且假高尚总会占上风头的。结果是:民风每况愈下,公平荡然无存。我们不要设立太高太多的社会标准(包括对教师),也许以下四点就足够了:(1)守信用(即诚信),(2)守职业操守(Professionalism),(3)守规矩(如:交通规则等),(4)守法律(一定得守,而且无一人应该被例外)。注:显然,冯超群的行为是严重违反职业操守的。

 

 

另外两则故事

   中国农村留守老人400万(中华论坛,2011

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虽然他们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劳动权益保障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老人正面临着“空前”的难处:(1)他们生活依然十分艰难(“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并不罕见),(2)年老体弱的他们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3)他们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4)老人们常常遭遇排斥。有个例子: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还有,留守老人更易遭到儿媳妇的无情排斥,等等。显然,这400万留守老人没有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尊重啦


一个很具中国特色的“尊师尊老”例子

若干年前(好像是1999年)去香港开会,会议结束时主办方邀与会的大陆学者去维多利亚山游玩。上山时我看到一簇人围着一个70多岁的老人,前呼后拥的。有为老人打伞的,有掺扶老人右手的,有拖拉老人左手的,有在老人前面为他引路的。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中国文化真好,尊老爱幼!我在美国那么多年,就没有看到过如此令人感动的尊老场景。可是我又发现,一位我认识的也有70多岁的来自北京师大的老人(他还曾是北师大的教务长呢)在距离上述那位70多岁的老人不远的地方独自地和艰辛地爬着上山,全然没人理会。我突然纳闷了:同样两个老人,为何优秀的中国文化在第二个老人身上没得到体现?我询问了我认识的一位同行者,同行者告诉我:第一位老人是院士,而第二位老人不是。于是,我的思路回到:原来中国的尊老文化也没有“被标榜”的那么优秀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828768.html

上一篇:金钱“科教”外交:萌萌哒?傻傻嘀?
下一篇:“尊老”再议
收藏 IP: 117.146.17.*| 热度|

5 尤明庆 潘竟虎 郭磊 常顺利 张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