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地球科学:难以速战速决

已有 2355 次阅读 2023-9-11 15:1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峡先生在他的博文“学术交流在科学逻辑中的价值科学网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292-1402061.html里说:学术交流即是认知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交锋与探寻过程,就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找到认知的不完整点和不清楚点(甚至断点)。为了完整地和清楚地认知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并找到断点),科学需要“编织”完整的科学逻辑链条。高峡先生强调:在“编织”科学逻辑链条过程中,当事科学家并不一定清楚“断点”何在,其他科学家也无法判断当事科学家所提出的“编织”见解的对错。要知道“编织”的对错,往往需要经过科学家共同体在长期的磨合中筛选和确认“编织”的对错。换句话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超越学术交流之上的先知先觉,只有在学术交流之中的寻找、纠错、完善。


我(冯兆东)的感概:我深有同感。我反对将一个“仅仅是在‘链条编织’里一个有意义的‘节点编织’,硬生生地说成是一个“重大发现”(这在‘人才项目’竞争中很是常见)。可是呢,如果不“吹牛”呢,目前的评估环境和其他竞争者的“大胆吹牛”又使得“老实学者”很是吃亏。

例子1---气候变化:在一个广大和复杂的地理区域,采集到了一个深达几百米的沉积岩芯。然后,根据可以接受的年代框架和代用指标,建立了过去几十万年来“气候变化或/和环境演化”的序列。最后,根据这个序列提出了一个“似乎完美”的用来解释一大片地块儿的理论。拥护这个理论的“理智说法”是: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套资料,而且这个理论是根据目前已知的知识构建的“似乎最可以接受”的理论。“理智说法”继续:当然,这个理论需要来自这一大片地块儿的更多的高质量资料去证实或去证伪。要做到如此的证实或证伪,自然需要不少的财力和智力以及时间(特别是时间)。

例子2--板块构造说:德国人魏格纳(A.Wegener,1880~1930年)于1912年提出了这个假说。魏格纳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轮廓非常吻合,似乎是沿大西洋发生过裂开和漂移这一现象着手,收集了大量有关地质结构、古冰川、岩石和化石等资料,发现有许多相似性与可拼合性,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即板块构造学说。然而,魏格纳(一个气象学家)的假说和他从“图书馆里找来的别人给出的可以支持他自己的证据”从来没有被地质学界承认过。一直到了1968年夏的一个下午,这个假说才开始被地质学界刮目相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1943年),美军方想制出一副高质量的海底地形图,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美国的“领袖”地质学家想借机“提升海洋地质学的研究”。经过申请,一批地质学家参与了军方的“海底地图”的制作。经过了25年的资料累计,1968年夏的某个下午,一副完整的“世界海底地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Lamont-Dorty Geological Observatory诞生了。成图的那一刻,在场的地质学家惊叹道:魏格纳的假说可以上升为理论啦。

重复一下高峡先生的话:要知道“编织”的对错,往往需要经过科学家共同体在长期的的磨合中筛选和确认“编织”的对错。换句话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超越学术交流之上的先知先觉,只有在学术交流之中的寻找、纠错、完善。

重复一下我(冯兆东)自己的话:我反对将一个“仅仅是在‘链条编织’里一个有意义的‘节点编织’,硬生生地说成是一个“重大发现”(这在‘人才项目’竞争中很是常见)。可是呢,如果不“吹牛”呢,目前的评估环境和其他竞争者的“大胆吹牛”又使得“老实学者”很是吃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402251.html

上一篇:“科学‘编织点’的扩展” 不等于 “科学的重大发现”
下一篇:大禹治水和文天祥治水
收藏 IP: 202.196.109.*| 热度|

12 宁利中 张学文 檀成龙 周忠浩 李文靖 信忠保 段含明 徐绍辉 崔锦华 钟广法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