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在理性和逻辑层面上,中文难以超越英文

已有 2244 次阅读 2023-7-20 11: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理性和逻辑层面上,中文难以超越英文

摘录于李博闻的博文(ChatGPT知识信念、能力边界和哲学预言【3+4)

(科学网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395192.html

(科学网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395452.html

一、语言构造世界

18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通过存在即是被感知强调了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在他看来,语言是认识世界、表达知识的途径。贝克莱的认识论反应了当时人们对语言的关注。同时,语言缺陷也受到哲学家们的重视,譬如休谟认为语言任意随性的使用会产生混乱,澄清语言用法才能把握我们的观念。同时代的莱布尼茨也持相同见解。莱布尼茨认为语言研究是思想研究的工具,需要使用普遍语言才能一劳永逸摆脱日常语言的困难。

西方古典哲学顶峰人物――康德,为哲学划定范围并指出了人类理性活动的界限:他指出(物自体)超越人类的认识的,是不可感知的;可以认识到的,都是感知到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深刻影响了后来哲学家们。如果从康德的观念出发,那么当人们追究思想时,更加可靠的出发点显然是具有公共性和内在结构的语言。沿着这个思路,皮尔士指出:没有不依赖符号的思想;弗雷格认为:语言决定思想;而竖起分析哲学大旗的罗素更是认为:改变说话的方式,就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图像理论中,借助法庭辩论案例,给出我们的语言就是外部世界的图像,即语言构造世界

 

二、ChatGTP的语言逻辑

如果是语言构造世界,那么日常语言当然无需预处理,可以直接被ChatGPT作为训练材料。这里回答两个与ChatGPT有关的问题:(1)按照日常经验,将句子分割为的集合,将损失句子中的意义和逻辑。ChatGPT怎么敢用Token作为操作单元的?(2)为什么说中文环境,不可能产生ChatGPT

ChatGPT将词元(Token)作为操作单元,词元可以表示一个或若干个英文单词、短语、句子甚至段落。本文的“单词”指英文单词。

在例句Today we are here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philosophy中,“today”“todaywe”“todayweare”“todaywearehere”等连续性词串都可作词元。

无论ChatGPT何种设计,都建立在单词是意义和逻辑单元”的知识信念之上。只有这个命题成立,才可以用Token技术。

“单词是意义单元”的信念,与欧洲中世纪建立的“词项理论”有着密切联系。王路编译的《中世纪的词项理论》详尽介绍了这段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接力发展了西方“词项理论”,发明了“名词、形容词、主词、谓词、周延、指代”等术语,在赋予命题中的“词项”于“意义”同时,也建筑了现代西方语言和逻辑学大厦。

“单词是逻辑单元”的信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这样的想法一直在西方世界哲学史中延续,比如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马赫的“要素一元论”等。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指出所有的命题都可以化解为命题的组成部分,把事实还原成构成事实的关系。按照罗素的观点,today we are here…自然可以切分到单词而不损失意义、例句也可以还原成单词序列而不损失逻辑。

 日常语言是有逻辑的!这是ChatGPT历史生成的重要基础。中文在理性和逻辑的层面,表现不如英语。ChatGPT的“母语”是英语。“逻辑”指帮助人类实现有效推理和论证的系统,一种“正确思维的规则集”。朱建平的《西方逻辑史研究:一个不应该遗忘的领域》提供了一个简明、清晰的“逻辑”发展历史纵览,同时为专业人员提供了详细的逻辑史书目清单。

就像华夏文明有“勾三股四”而无毕达哥拉斯定律,《墨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逻辑停留在“经验的知识”阶段,没有能够发展至“科学的理论”。由于种种缘故,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具有间接、含蓄、言谈踌躇等特点,交流过程使用的语言也更多借助非语言环境,比如那些不成文的传统习惯、不言而喻的价值观和公认的行为模式等,而西方逻辑传入中国距今不过120余年,这导致在理性和逻辑的层面上,中文难以超越英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396015.html

上一篇:追求“身份”:东西方差别
下一篇:“政绩观”与“学界不正之风”
收藏 IP: 1.194.187.*| 热度|

5 陈波 崔锦华 郭景涛 杨正瓴 孙志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