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有关的研究中,搜集到的“生数据”往往需要一定的“预处理”,但是,ChatGPT直接使用参差不齐的“日常语言”作为训练材料?这种知识信念从何而来?
本节讨论知识信念Ⅵ:“日常语言”可作经验材料的信念
前言,待解决的问题,请参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395087.html
知识信念Ⅲ:如何建立起“词向量”的知识信念,请参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395089.html
亚里士多德最早将“日常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创立了语义分析基本方法――范畴,他同时开启了人类用语言来认识事物的活动,即属加种差“下定语”方式来认识事物。
西方中世纪笼罩在神学阴影下,经院哲学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继续完善语言分析技术,比如:谓词逻辑改进、助范畴词出现、量词地位提升等等,神学家们从语言维度来认识世界,通过澄清命题和概念意义来服务神学解释活动,。
“万物复苏”可以形象描述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西方社会氛围,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进展点燃了人们对自然界探索和求知的热情。近代哲学开创者培根不满足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无法导出新知的不足,通过《新工具》提出了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归纳逻辑,在解决知识增长问题同时,也指出了语言与思想和认识活动的密切关系,他认为离开了思想和认识活动,一切“语言的讨论”都是徒劳的。同时代的约翰·洛克第一次剖析了自然语言的缺陷,例如共相问题、抽象对象问题等。
18世纪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通过“存在即是被感知”强调了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在他看来,语言是认识世界、表达知识的途径。贝克莱的认识论主张反应了当时人们对语言的关注,同时,语言缺陷也受到哲学家们的重视,譬如休谟认为语言任意随性的使用会产生混乱,澄清语言用法才能把握我们的观念。同时代的莱布尼茨也持相同见解,莱布尼茨认为语言研究是思想研究的工具,需要使用“普遍语言”才能一劳永逸摆脱日常语言的困难,他的“二进制”就是人类第一个人工语言。
西方古典哲学顶峰人物――康德,为哲学划定范围并指出了人类理性活动的界限:指出(物自体)超越人类的认识的,是不可感知的;可以认识到的,都是感知到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深刻影响了后来哲学家们。
如果从康德的观念出发,那么当人们追究思想时,更加可靠的出发点显然是具有公共性和内在结构的“语言”,沿着这个思路,皮尔士指出“没有不依赖符号的思想”;弗雷格重新定义“思想”,认为语言决定思想;而竖起分析哲学大旗的罗素更是认为:改变说话的方式,就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他“逻辑原子主义”开创性提出:“事实”没有真假性质,真假是二元性质,我们只谈“事实”的存在,真假是“事实”的属性;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图像理论”中,借助法庭辩论案例,给出“我们的语言就是外部世界的图像,语言构造世界”,而“语言游戏理论”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澄清意义的活动,通过日常语言来完成。
截至到维特根斯坦,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知识信念Ⅲ的确立:语言可以认识事物→从语言认识世界→语言与思想和认识活动密切关系→语言决定了我们的认识→语言是思想研究的工具→语言决定思想→语言构造世界(真假不需考虑)。
如果“语言构造世界”,内容层面的真假不是问题,那么“日常语言”当然可以无需预处理的直接被ChatGPT作为训练材料。
补充一个关于哲学问题“二元对立”的观点:
哲学是“爱智慧”的事业,不管何种哲学,它们关照的对象是一致的,因此,哲学发展需要对前人思想进行回应,只有相互“回应”,人心才能相通,才有“主体间信”和“优选”,这也是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作回应的“莽”下去,做特设性修改(通过增加复杂度的方式逃避批评),更多的像宗教学说的属性。
哲学在相互回应过程中,不同思想会形成“相互挑战”,出现“二元对立”,比如唯命论和实在论,唯物唯心等等,但是,这种断裂才会促产新思想,这是非常良性的机制,也非常符合辩证法的原则。
哲学没有“正确与错误”之说,这是社会价值的判断,而非事实地判断。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唯心说”同样具有推动知识增长的积极作用。人类思想的发展从来没有间断过,正是争鸣的成果。如果不由分说地机制罢黜一种哲学观点,这甚至会导致人类思想的停滞。
当然,就像库恩范式和暴徒心理学的观念,哲学理论的发展也未必是理性的,完全靠“驳倒”来实现理论之间的替换。可能一个时代氛围发生转变以后,老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