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深疑《重视战略科学家培养》的提议

已有 2775 次阅读 2022-8-4 08: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深疑《重视战略科学家培养》的提议

冯兆东(2022-08-04)

一、前言

    最近,国家基金委前主任发声:“战略科学家”应该是中国科学体制的“架构顶级”。更最近,某著名大学的校长也发声:培养“战略科学家”,刻不容缓。


二、杨卫的定义

    杨卫说:“战略科学家”需要满足“3.5个”条件。第1,战略科学家必须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第2,战略科学家是一名宽口径的科学家,能从更宽的领域洞察科学发展态势。第3,战略科学家还应该是一名战略家,他们能分辨出哪些科学领域是竞争重点,并且就此提出战略性意见。第3.5,战略性科学家需要了解政策制定的基本规程。


三、冯兆东的定义

    全心全意地全职钻研学问,作为学术带头人,带着团队”盘旋式地“-不停地-专注地解决科学难题的人。    


四、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如此说

    实践证明,中国科学家缺的是从0-1的创新型科学研究成果。他接着说,从1-10的推进型研究,中国科学家似乎还行。    


五、中国不缺“战略科学家”

    过去的我们一直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对各级政府的科技政策制定最有发言权的是那些“最高科学帽子齐全且一路升官的学者”。甚至,他们的“最高科学帽子”都是在一路升官的过程中得到的。我的观察是:那些“最高科学帽子齐全且一路升官的学者”(也包括那些长期从政,最后从官场上退下来的)总是掌握着科学走向的发言权。我认为:这些人是绝对满足“战略科学家”的条件的。


六、我(冯兆东)的感受

    有的事儿确实是可以“在所谓科学战略家的领导下”实施举国举动的(例如,修三峡大坝,建高铁等)。而另一些事儿可能得鼓励那些在“权力和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很适合于科学研究的人们”去做的。近代科学史告诉我们:重大的科学发现(包括几乎所有的诺奖级发现)都不是靠”科学战略家的组织能力“实现的。


七、两个例证

    (1)双碳问题。我听过不少“大咖”的相关报告,听起来似乎很是高大上,但稍加思索就会觉得:语言是煽动的,但科学内涵是空缺的。与之相反,我听过一个正在上升期的优秀学者(女,40岁出头)的双碳报告,那才叫精彩:国外的最近进展和问题以及他们正在做什么和计划做什么;国内的最近进展和问题以及她认为的“应该做什么”。他对资料的把控到位度和对题的阐述清晰度:与我想象中的最佳科学家一样一样的。

    (2)社会-生态系统。我听过不少“大咖”的相关报告,似乎都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文献述评”部分的导师转述:不得要领,还故弄玄虚。与之相反,我与一位优秀的青年学者(男,40岁不到)的交流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了解“社会-生态系统”的主流文献,更是了解问题的卡壳点(即:思路可以被“哲学地”拢起来,但目前无法“科学地”实现)。进而,他的计算地理学功夫和他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熟悉度,让他有了“科学地”对“社会-生态系统”解剖和模拟的清晰思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349871.html

上一篇:学界目前的三大问题
下一篇:中国不缺“战略科学家”!
收藏 IP: 1.194.187.*| 热度|

5 武夷山 尤明庆 王兴民 张学文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