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Nature和Science:别太爱也别太恨 精选

已有 13943 次阅读 2018-12-13 17: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Nature和Science:别太爱也别太恨

冯兆东(2018-12-13

 

一、前言

秦四清先生在最近的科学网博文里将Nature和Science给好好地“损”了几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51108.html)。秦四清引述了12月11日《文汇报》发表的一篇对日本诺奖得主本庶佑的采访内容。本庶佑说:“媒体经常报道某个观点来自《自然》或是《科学》,但是我认为《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9成是不正确的,10年过后就会知道只有1成是真的。所以我首先不相信论文或者其它文章。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能确认的观点,这就是我对《科学》杂志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自己思考,觉得可以理解才会接受。”

我(冯兆东)的理解是:也未必是90%的不正确率,但至少说明:Nature和Science与其它的许多杂志无异,它们也只是“学者表达他们研究成果的平台"而已


二、Nature和Science被过分重视啦?

科学网上有人说,中国学者争得院士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有一篇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这可能有点太抬举Nature和Science了。我曾在我任职的美国德州一所大学(算是一间二流大学吧)地质系做过“Search Committee”的Chair。一个助理教授职位的申请者中的三位有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经历。其中一人竟然有3篇Nature和/Science的“一作”文章,但是他仍然落选了,因为他的学术经历和知识结构并不是那个地质系所需要的。这一经历导致了我对“一篇Nature或Science文章半定乾坤”有点不认同。但是,我又是被“追求Nature或Science发表”洗礼过的。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时见证到,那里的学者把发表Nature或Science文章作为他们的“攀比”指标。我的科学偶像Wallace Broecker一生竟然发表了多达50多篇的Nature或Science文章(包括合作的)。虽然Nature或Science被认为是“Old Boys Club”(可以翻译为:既得利益团体的俱乐部),虽然它们的很多很多文章也被证明是Nonsense(胡说八道),但它们的学术信誉却是被长期地和广泛地认可的。我的结论是: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篇或两篇‘Nature或Science文章’去过分地-过量地-过色地渲染,但中国真的是到了辈出“引领科学方向”的国际学术领袖的时候了:出现一批在某个领域“引领风骚地”在Nature或Science不断发表文章的学者。


三、由韩春雨事件引发的思考

虽然Nature和Science确实很难发,但是过去的数据表明,在Nature和Science上出现“不正确”文章的几率与其它杂志一般高。天下人也都知道: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也绝非找到了终极真理。得到的只是“更广泛的关注”。 韩春雨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中国特色的“科学科举化”:一篇人们还在消化的Nature和Science文章,就可以挣得“几亿元的政府投资”,就可以马上兑现一顶“韩主席”的帽子。


四、日本学者获诺奖后似乎也不大惊小怪啦

好多年了,日本人不但不断地获诺奖,而且他们不是在“叫嚣着要得奖”的氛围中获奖的!他们靠的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我说的是:不仅仅是)。他们成功的更重要因素是:符合科学规律的管理体制,不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不“科学科举化”的科学家平常心。


五、结论

所以,还是给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他们所需要的“自由度”吧。让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去体现他们的“存在感”吧。总之,统一的和定量的管理总是会出问题的。一个单位可以天天叫嚷着SCI,也可以不;可以天天叫嚷着IF,也可以不;可以天天叫嚷着ESI,也可以不;可以天天叫嚷着Nature/Science,也可以不。最终呢,好大学总归是好大学,好学者总归是好学者。我相信:SCI、IF、ESI、Nature/Science都在起着推动科学的作用。但是,如果用它们来激励和管理科研人员,过分地恨它们和过分地爱它们都会致使“学术”和科研人员走火入魔。至少,在我们目前的“事事都被管着”和“时时都被管着”的情形下,“学术”和科研人员真的会走火入魔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151379.html

上一篇:逻辑思维和逻辑表达:与黄荣彬的争论
下一篇:不服老,行吗?
收藏 IP: 211.142.109.*| 热度|

28 徐义贤 夏炎 朱朝东 邱趖 信忠保 孙杨 鲍鹏 罗娜 崔锦华 栾晓波 孟佳 陈波 高友鹤 张国庆 王科范 喻海良 宁利中 吕洪波 简美鹏 李红雨 王启云 王卫 张华容 曹家樅 韩玉芬 黄仁勇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