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停地“跳槽”:我自己的正与负
冯兆东(2017-03-31)
一、引言
一场轰轰烈烈的“双一流”建设潮正在涌起,一场看似“无序”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展开。经济落后地区的“有帽子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等)蠢蠢欲动,新一波的“孔雀”正在向东南飞去。于是呢,网上有不少有识之士开始质疑如此“无序”的人才争夺战的合理性。我自己呢,既赞同那些对“无序”的人才争夺战的批评又在参与如此“无序”的人才争夺战。我的内心矛盾让我有点寝食难安,为此写下如下的“还没想清楚”的文字。
二、我在美国的“跳槽”
我在我的博文里“揭露”过我在美国的不少难堪,也“吹嘘”过我在美国的少许成功。我的第一次“跳槽”是迫不得已:在美国犹它大学做了两年的“non-tenure track”的助理教授,我迫不及待地寻找“tenure track”的位子。在寻找过程中,被“面试”了8次,被“接受”了3次(即:有三个大学愿意接受我)。之后呢,在新泽西的一家三流大学里任教长达13年之久。在那里呢(新泽西的那所大学),我自己很努力,学校也很是支持。我尽然成功地获得过3个较大的美国基金委的基金,4个较小的美国美国基金委的基金。我成了那所大学里不多的“最牛”教授之一。
不过,我的“牛气”让我顿生了“跳槽”的念头,我也有了“跳槽”的资本。于是,为了追逐更完备的实验室和略高的待遇,我去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所私立大学。去了之后才发现,那所私立大学的长项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不理想(尽管长期以来一直有所谓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而且研究氛围也一般般。但是呢,他们开始剥夺我的“中国联系”(即:我在中国做研究工作和带研究生的自由)。更为让人受不了的是:这个白人占绝对优势的学校(白人教授占97%)仍然认为白人最为优秀。这使我很是恼火。于是呢,我干脆辞职了(2011年6月31日)。
三、我在中国的“跳槽”
我是被母校送去美国留学的(1985年)。2000年开始在母校任“长江学者”并获得了当年的“杰出青年”。是的,那所位于贫瘠土地而学风很好的大学给了我学术生命。我一生中(到目前为止)带过的研究生的90%是我在我母校带的。但是,2011年我“跳槽”了。我“跳槽”的自我理由有三:(1)我不喜欢一位我认为并不怎们样(是连语言表达都不怎么舒畅的那种)但又想让我为他做学术“垫背”的“权谋者”(我真的很不喜欢这样的人唉),(2)当时呢(2011年),我的学术重心完全移到了中亚(距新疆很近),(3)新疆一所学校的“offer”让我在经济上“离开美国的落差”并不很大(我在新疆那所学校的收入是我在美国收入的1/3----这是(1/3)我可以接受的落差)。就这样呢,我“跳槽”了。
可是呢,在那所新疆的学校里,我恼火极了!我遇到了一位比我在我的母校里遇到的那位“权谋者”更可恶的“权谋者”。这位新疆的权谋者呢,只是认为:我(我在新疆遇到的“权谋者”)给了您(冯兆东)钱,您(冯兆东)就只能是我(我在新疆遇到的“权谋者”)的工具了。这位我在新疆遇到的“权谋者”呢,为官几十年,啥也不懂,啥也不写。他是想让我成为他的“学术光环”的刷亮者啦。可惜呀,我的自尊被深深地伤害了。于是呢,我毅然决然地“跳槽”了。
我被伤害得如此深刻,我“遗留下了”几百万的经费,我也丝毫没有遗憾。我被伤害得如此深刻,我宁愿在一个新单位(也在新疆)被“大幅降价地”使用(特注:虽然我被这个新单位“大幅降价地”使用啦,但我还是借着这个机会做了许多我应该做的事)。
这不,我又要“跳槽”了。这次“跳槽”让我十分不安。我的不安不是由于我要离开我现在的单位。我的不安是来自:我将去就职的单位对我的“过于优厚”(我真的没有期望那么多)。不过,兴奋也一定是有的。我真的有信心去在我的新单位奋斗一番,以便挽回我被“压抑”了的可能潜力。这里似乎没有人想让我成他的“垫背者”,这里似乎也没有人想让我成为他的“学术光环”的刷量者。我很期待,为我的新单位去竭力奋斗。好在呀,我的身体和心态状况都还很好的。
四、“无序”人才争夺应该被尽快“研讨”
从我的角度看,上述的“无序”争夺也许没有被批评的那么糟。我的理由是:高待遇呢,可以吸引一批留学的优秀者回归,也可以让一批“学术优秀者”在目前的商业社会不感到太自卑。“孔雀东南飞”呢,很是符合自然规律。记得吧:曾经盛行的“西部大开发”被证明是“不甚有效的”,因为“中部崛起”应该发生在“西部大开发”之前。那样呢,gravitational diffusion过程就顺其自然地将“效率”从东部先传到中部,再传到西部。也许呢,人才的流动道理也一样:gravitational diffusion。
不过,目前的“双一流”潮流造成的大学教师收入差距的拉大肯定会产生很大副作用的。志士仁人们和政府官员们应该理智地思考这个问题,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有,但愿目前的人才争夺不要妨碍青年才俊的成长。
注:我的内心矛盾让我有点寝食难安,为此写下以上的“还没想清楚”的文字。但是,如果您对我持有强烈的批评,您就批吧,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