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作者制度":可能引发学术不端
冯兆东
2016-11-15
一、科学网博文批评了目前的“通讯作者制度”
几天前看到的一篇科学网的短博文(可惜,我今天没能找到它)的博主说:他认识的一位“科学牛人”的英文是稀烂的,也很少静心地去琢磨科学,他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当官和应酬上去了。但是,他很牛:项目很多,项目很大,“通讯作者”了很多SCI论文(他要求所有的与他的项目有关的人必须挂他为“通讯作者”)。其实呢,这位科学牛人的成功秘方一点儿也不神秘:当官和跑通关系,拿到资源,雇佣枪手,满足评估期望。满足了评估期望之后呢,他就能拿到更多的资源,雇佣到更多和枪法更准的枪手,就能再升官(包括院士)和跑通更高层次的关系啦。
二、日本人“获诺奖”的启示
旅日华人学者王波在筑波大学读博士时,认识筑波大学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教授。他说,在得奖之前,白川教授在筑波大学可以算是默默无闻,退休后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保留。就在他退休半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筑波大学才给了他一个名誉教授职称。今年获奖的大隅良典教授71岁了,依然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周豪慎教授也说,日本很多基础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一定会想得到多大的成果和利益。很多人在经费比较有限的情况下,静下心来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研工作。
虽然不少人给出了不少的理由来解释日本的学术成功,但是,我(冯兆东)觉得两点最为重要。第一点:日本从明治维新时代的脱亚入欧就开始向西方学习制度、技术、科学,经过了若干年的重视教育,慢慢成长为亚洲的重要国家。第二点:他们(日本)与西方国家一模一样,那就是他们(日本)和西方一样,学界与官场是绝对分开的。
三、“通讯作者制度”:可能引发学术不端
我自己在科学网的博客里不断地批评我们的“官本位”科学文化。
我批评过一位留学回国后只在学术岗位上待了不到十年但在官场上“行走”了几十年的官员竟然拿到了2014年的国家科学大奖。我估计他的学术成绩可能与他的很多的SCI通讯作者有瓜葛的。我还批评过一位重点大学的校长,“土生土长”的他在副校长和校长的岗位上“驰骋”了近二十年,但他的“科学成就”如此突出,以至于2014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很清楚:他的学术成绩与他的很多的SCI通讯作者是有关联的。我还批评过一位重点大学的副校长,是英文和中文都不太能抖得清整的那种,但由于他的“科学成就”如此突出,以至于2016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很清楚:他是如何与同事/部下/学生争夺SCI通讯作者的。
我还见过好几位另外的“科学经纪人”,他们神通广大,资源丰富,“通讯作者”了不少SCI论文。可是他们自己呢(即:那些科学经纪人),不仅英文稀烂,而且连一门大学基础课(用中文讲授的课程)也不见得上得下来,更不见得对某一科学问题有任何独到见解。可是他们仍然很牛,至少装得很牛。
四、试着废弃“通讯作者制度”?
科学研究与大型工程项目不一样,也与军队打仗不一样。科学研究是不能靠命令的,甚至连“强有力的领导”也不总是被需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批训练良好、智商较好、对科学有极大兴趣并且愿意“坐穿冷板凳地”去钻研科学的人去奉献。科学研究如同种田,它就是一份需要敬业的人们去敬业的职业。无需将学术“用官本位的方式”去“高级化或高尚华”。正如无需将太多的社会标准(包括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引入“农民界”一样,我们也根本无需将太多的社会标准引入“学术界”。总之,我们得充分认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殊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有能力也愿意为科学去奉献的学者”的积极性,彻底地和尽快地去除“中国特色”的科学官本位。
要做到像西方和日本那样,“让科学家有精神自尊和经济自尊地、但又不受金钱和官位诱惑地去终生追求科学”,我们需要做很多很难的事情的。不过,废弃“通讯作者制度”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如前所述,目前盛行的“通讯作者制度”似乎是危害中国科学健康发展的“官本位”之载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