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发表】 精选

已有 21924 次阅读 2016-9-9 09:13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注:这是我快开学时应邀写的一篇文章,今天已在《文汇报》刊登。]    

   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小孟在校门口的橱窗前看到,3年前和他一起入学的20多个同学当中,有一半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授予博士学位的名单上

   时下,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大学生的考研热情高涨,但研究生延期毕业、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一方面,不少高校和院系提高了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的要求。另一方面,研究生几年攻读却拿不到学位的隐忧,则成了一把悬在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延期拿不到学位直接原因:研究进展不顺、发不出论文

   众人皆知,研究生教育比本科生教育更“高级”,但读研并非仅仅是把本科的课读得再深一点,做研究才是读研的题中之意。而把研究结果整理成学位论文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是研究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直白要求。

   研究生修完规定的课程,写出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就可以获得毕业证。但毕业的研究生不一定有学位———如果毕业时只完成了学位论文,而没有按照规定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就不能及时拿到学位证。

   如果导师认为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质量不达标、工作量不够,或者出现严重的学术错误且不能在短期内改正,就有权让学生延期毕业。学位论文被评审人“枪毙”抑或答辩不通过,学生也只能延期毕业。

   三年制研究生读研一时要上课,读研三时开学没多久就开始找工作,来年4月就要提交学位论文送审。扣除寒假、暑假,其实真正做科研的时间并不多。在入学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要做出研究,发表1-2篇学术论文,还要写一本学位论文,时间非常紧迫。

   要是遇上实验做不出来、学术论文投稿后杳无音讯或者被退稿,那就更麻烦了。常常会有硕士生并非不优秀,也并非不努力,但学术论文投给高档次SCI期刊后,一直处于审稿状态,很可能无法在申请学位之前得到接收函。

   考虑到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毕业前发出学术论文,曾经有人提议降低或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来了:“松绑”后学生不用功怎么办?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如何保证?

   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大多数导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研究生———读研就是为了一张文凭、一份工作。他们在做研究上缺乏激情,过多地被社团活动、实习分散了精力。即便在有发表论文要求的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意投入科研。因此,一旦没了发表论文这一“紧箍咒”,就更管不住研究生了。

   在美国一些高校,博士生没有发表论文也能毕业。但事实上,导师自有学术判断力,会严格把关。如果学生的博士论文无法达到学术水准,导师可以决定不给学生毕业。更重要的是,导师能在中途把学生的工资砍掉甚至让他们走人,因此学生一般对深造考虑得还是比较慎重,大多数时候,一旦去读,也会比较投入。但,这些在中国大学很难做到。

   发表学术论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国外一些介绍科研写作的指导书认为,如果学生做了实验、得到了有趣的发现,却没有公开发表论文,那就“差不多等同于什么都没有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生毕业前没有整理出学术论文,毕业后也没有时间整理,留下“科研烂尾楼”,这是所有导师都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研究生发表论文关系到导师晋升职称、申请项目和项目结题,也关系到所在院系的科研成绩和学科排名。有鉴于此,国内有不少高校和院系提高了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的要求,比如本来要求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而现在要求必须在SCI刊物发表论文。

   早在十多年前,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系里“不由分说”地要求硕士生、博士生都得发表SCI论文才能毕业。几年前,我工作所在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也开始要求研究生发表SCI论文。这也使得学风发生了改观:在办公室打游戏、看热剧的少了,暑假里做科研、写论文的多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这说明,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未必是件坏事。

   在坚持学术标准的同时,一些高校和院系也采取了“人性化”的做法,即规定研究生如果在毕业时没能正式发表论文,那么凭论文接收函就可以拿到学位证的复印件。如果没有接收函或者压根就没投稿,毕业后两年内凭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补拿学位证。这就给一些发表论文有困难的学生“留了一条后路”。

   导师的“责任”和无奈:辛辛苦苦保研究生毕业

   为了毕业,研究生就得花时间做研究、写论文,并服从导师的工作安排,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有着诸多的无奈:导师本来应该把时间花在思考问题、指导科研上,但现在,需要花很多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候就像在菜场里讨价还价那样劝说学生补做实验、修改论文……

   使导师困惑的,还有专业培养和研究生职业发展的矛盾。导师的任务是按照专业培养方案,把专业知识、研究技能传授给研究生,让他们得到专业训练、开展研究,最终达到毕业要求。但有很多研究生将来想从事的是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于是要花很多时间外出实习,这影响了他们对学业的投入。而这种时间投入的缺失导致学生毕业有困难的窘境,常常由导师来“买单”。

   一旦导师提出让研究生延期毕业,学生就举出各种理由来求情,嘟嘟囔囔闹情绪,甚至暗示或者明示:“你不给我毕业,你以后就招不到研究生了。”有的老师为了“息事宁人”,就让学生先毕业、暂不拿学位证,或者亲自操刀替学生写论文。保研究生毕业,成了导师的“责任”和某种情况下的无奈。

   我指导第一个硕士生时,让她隔一段时间把实验报告交给我,她经常说:“还在做着,应该马上能完成。”我也不好意思采取强制措施,结果她毕业时因为没发出学术论文而没有拿到学位证。还有一个博士生从别的课题组转过来后经常“神秘失踪”,也没有正常开展科研,最终肄业了。

   痛定思痛,我开始对学生管得严。我让学生研一上学期在课余开展文献调研,每过十天和我讨论,进而提出研究方案。学生研一下学期开始做实验,我每过几天都会找学生讨论。一旦看到学生做科研懈怠了,就找他们谈话,有时候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研究生有能力且自觉做科研了,才开始放手让他们去做。一旦学生的英文论文被接收,我让学生一边做新的实验,一边将英文论文翻译成学位论文的相关章节,并开始构思“绪论”章节,“赶在时间的前面”。

   但我也有无奈:为了确保学生能按时毕业、拿到学位证,我把学生的论文投给相对“容易”的学术期刊,为此常被嘲笑“发不出高档次论文”。有时候为了赶论文“修回”的截止日期,周末和晚上都到学校帮学生改论文、写答辩信。可有的硕士生发表一篇“够毕业”的学术论文后,科研进度明显放慢。

   研究生能不能毕业、拿学位证只是“冰川浮出水面的部分”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正努力地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大学”目标进发,一些重点高校在本科生教育方面轰轰烈烈,推出了很多新举措,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似乎还不够,研究生的学风不甚理想。

   事实上,一流的大学,不但需要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也离不开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不但关乎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更是这个时代不可轻视之“重”。

   在我看来,研究生能不能毕业、拿学位证,是研究生几年攻读的结果,只是“冰川浮出水面的部分”。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冰川沉在水下的部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理念和行动。

   大学管理者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种种构想,比如实行“长学制”、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补助、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

   其实,有很多好做法可以大范围地推广。

   我的一位同事就没有面对那些混日子的研究生的无奈。

   这位老师在给大二学生讲课时,特地留出时间介绍自己的科研。课后,他把一些“科研苗子”叫到办公室:“高分低能,没有用! 你们应该做一做科研! 最近我们学校在征集本科生科创项目,要不你们来报一报?”

   也许本科生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或者想把“某某学者”头衔写到简历里去而加入课题组,但他们慢慢尝到了甜头 (取得科研进展、发表论文、获得奖学金),就留在组里读硕士,甚至继续读博士。当外校的大四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等待正式入学时,这位老师的大四学生不但已经发表了论文,还开始了新的研究。并且,学生从读大二开始进实验室,一直读到硕士生三年级,就有五、六年的科研经历,用旁观者的话说,“等于是一个博士都读下来了”。

   他有了优质生源,并且突破了“三年学制”的掣肘,就可以花大量时间把科研做深做透,而不急着发表一些“勉强能保学生毕业”的“小文章”。他经常在小会议室听学生汇报科研进展,黑板上写满了文字和公式,还不厌其烦地修改学生的学术论文。结果,他们发表了一批高档次学术论文,研究生们也“大面积”地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不再受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胁。

   但是,这样的做法在大学里似乎仍然很“小众”,因此也只对本校招收的研究生有效。

   我认为,除了这样的做法可以在各所高校推广外,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更在于———认真投入、严格要求,即抓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的因素。

   如果导师好好指导学生,学生好好做研究,投入时间和激情;如果导师和院系对研究生能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何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会提高?又何愁学生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证?

《文汇报》文章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9/09/content_465336.html

PDF下载:发表-70909.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001784.html

上一篇:从“复旦学子呼吁修路”的媒体事件谈起
下一篇:大学教授给报刊写科教类稿子的体会
收藏 IP: 222.70.41.*| 热度|

26 姬扬 孙学军 郭战胜 蔡小宁 杨正瓴 文克玲 曹俊兴 罗民 徐耀 鲍海飞 赵瑞芝 赵美娣 包存宽 王德华 黄永义 李明阳 彭真明 蒋永华 陈齐风 吕健 wgq3867 xlianggg aliala sunweiweided flyfirebird ericmape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