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我的微信朋友圈

已有 7894 次阅读 2024-4-14 11:26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微信图片_20240414111717.jpg

“微信朋友圈里的人不全是朋友!”“上班时间不要发微信朋友圈!”

曾经,我收到这样的提醒,有些沮丧。然而,我仍然痴心不改。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独特的媒体传播和社交平台,值得研究和思考。

(一)

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人加我微信。

有时候,去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结束之后,会有人跑过来加我的微信。

有时候,有报刊编辑发邮件联系到我,我让她加微信,方便沟通。

还有的时候,有学生发邮件问我什么事,我让他加微信,方便即时沟通。

遇到想加我微信的人,我一般来者不拒,微信朋友圈也向绝大多数的人开放(除了来路不明或者做广告推销的人)。

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发一条微信朋友圈,有的时候一天发三四条。我的想法很简单:可能给他人造成信息冗余,但你可以选择不看我的微信朋友圈。同样,你也有不给我看的权利。

那么,我看不看别人的微信朋友圈?答案是:由于加我的人太多,有些人的微信朋友圈我没有关注;还有些一天发十多条的,我没有关注;我看的往往是编辑、记者的微信朋友圈,和同事的微信朋友圈,以及一些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看看他们在关注什么、聊什么、玩什么。

(二)

微信图片_20240414111729.jpg

我的微信朋友圈始于2016年,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

1)转发一些别的报刊或者网媒发表的关于教育的报道,比如已经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半月谈》《文汇报》,并被报刊社微信号推送的教育相关文章。内容有关专硕、导学矛盾、高校教师窘境、大学生内卷等等。看到这些文章,我很“兴奋”,会配发评论。同样,我在看这些报刊杂志的时候,也会保留这类教育相关的文章。

2)转发我已经在《文汇报》《科技导报》《中国研究生》等报刊上发表的关于教育的文章。能在报刊发表这些文章,我很自豪,不但用微信朋友圈推送,而且还配发“创作谈”,说这些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创作谈”写得越长,说明我对这篇文章越自豪。还有的时候,我等待自己的文章发在《南方周末》读者评论栏目,会在周四早上邮递员还没有开始送报纸的时候,请虹口区邮电局卖报状元老姜把我的“豆腐干”文章拍下来,发给我。我马上发微信朋友圈“昭告天下”——我又发了一篇《南方周末》。

3)转发我发表在科学网的博文,这构成了我的微信朋友圈的主要内容。这能够起到推送的作用。有时,看到我的科学网博文被科学网、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推送,我还会再推送一下。

4)周末去郊外旅游,我会把照片组合成“九宫格”图片报道,并配上文字。

5)遇到了喜事,比如获得了征文比赛奖项、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获评奖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也会发微信朋友圈。

(三)

那么,这些东西,有没有收到点赞?点赞数呈现什么规律?

我发现,要让微信朋友圈到达最大范围的受众,发朋友圈可能得在晚上8点-9点。早上,很多人在上班、送小孩。上午和下午,很多人在上班。中午,很多人在吃饭和午休。下午五点钟左右,很多人在接小孩或者在下班路上。而在晚饭后、洗完碗之后,看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人可能多一些。

我的微信朋友圈有收到点赞。但呈现一定的规律:纯转发、不加点评的,点赞少;转发加点评的,点赞多一些;转发的文章内容好,点赞多一些;发朋友圈带“九宫格”照片的,点赞更多一点;发布获奖信息,并把奖状和妻子照片也放上去的,点赞最多;周末你可以在白天、晚上任何时间发微信朋友圈,但点赞的人少,也许很多人在忙着休闲吧。

(四)

微信图片_20240414111726.jpg

发微信朋友圈有很多作用,包括休闲娱乐、社交等等。然而,我更在乎的是把它当成传播自己心声、发声的平台。

记得2016年,我的一篇博文被别的微信号转载(标题改得更加“哗众”),引发所谓“涉校舆情”。当时我的压力很大。《解放日报》记者来学校采访,写了篇5000多字的正面力挺报道,《新华每日电讯》也刊发评论文章,力挺我。我忙不迭地把这些网页或者微信推文发到微信朋友圈,甚至把这些力挺文章发给了当时的系领导和处理“涉校舆情”的人。

写微信朋友圈,也可以记录思想的火花。有时候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突然来了灵感,马上以评论的形式,写下来、记录下来。这样,今后这样的评论还能够再“开发利用”,比如扩充成博文、报刊文章等等。

发微信朋友圈,还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有时候,编辑向我约稿,但文章投过去后,一时没有刊发;我就在微信朋友圈推送几篇当天别的重要媒体刊发的类似的文章。言外之意是:别的媒体也在做这个报道,咋们目前发这个是“保险”的,如果不及时发掉,就要被更多别的媒体抢先了。

微信朋友圈,客观上还成了“展示-挑选”的平台。有编辑记者看到我微信朋友圈转发了某一个教育话题的文章,或者看到我在讨论某一教育话题,有时候会发微信向我约稿。

微信朋友圈,还成了我的资料库。昨天晚上,我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些简单转发科学网博文的条目删除,留下附有评论的转发推文。涉及的教育话题相当重要,比如专硕的住宿如何保障、学业警示、专硕学制延长等。这样,以后想写相关话题或者想让编辑记者参考,就能迅速找到资料。

微信朋友圈,还给我很多有价值的反馈。有读者留言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想法或者例子,这能够使我从别的角度更加了解讨论的话题。这样,以后写出的文章就会更加有味道;我也可以记下读者所说的“新闻线索”,以后有可能的话,采访到这位读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29609.html

上一篇:借助博客梳理思想,进军报刊杂志
下一篇:《文汇报》“文汇教育”头条文章创作体会
收藏 IP: 223.104.213.*| 热度|

7 武夷山 马臻 杨正瓴 周忠浩 徐长庆 褚海亮 徐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